参与亚丁湾护航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护理干预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赴亚丁湾护航官兵的心理健康状态,我院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并针对性地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此次任务旨在保护中国经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船舶人员安全,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运输的人道主义物资。
采用国家卫生部的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对参与护航的官兵进行了匿名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护航人员的心理素质较高,但仍有部分人员出现心理危机。赴亚丁湾护航官兵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反应不容忽视,心理干预是有效应对心理危机的关键。
关键词:护航官兵、心理健康、护理干预
一、任务背景
近年来,索马里海域海盗活动频繁,为保护我国及国际社会利益,国家派遣海军进行护航。对于参与这项特殊任务的护航人员来说,面对长时间的海上漂泊和潜在的危险,他们所承受的身心压力是巨大的。
二、调查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接收的首批赴亚丁湾护航的24名官兵作为调查对象,年龄跨度为21至34岁。
2. 调查方法:采用国家卫生部的心理健康自评问卷进行测评。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通过勾选“是”或“否”来回答问题,当场收回问卷,回收率高达100%。
三 结 果
调查结果显示,20%-41%的护航人员存在睡眠进食障碍、晕船反应等躯体障碍,以及焦虑和胃部不适等心理问题。12%的护航人员甚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心理状况,需要接受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四、讨 论
1. 心理危机的存在与护航任务的特殊性密切相关。长时间的航行、远离家乡、面对潜在危险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身心不适。从调查结果来看,心理危机的确存在,因此及时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2. 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护航人员的应激适应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护航人员的心理素质较高,但在面对特殊环境和艰巨任务时,身心压力依然显著。在疗养期间,对护航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3. 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通过认知调整、言语沟通、缓解紧张情绪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对部分护航人员存在的睡眠问题,通过适当的助眠疗法和行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轻松的文娱活动和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4.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护航人员的心理应激素质和任务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心理干预程序是有效且必要的,可以提高干预对象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支持,使其更好地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在疗养期间,经过对症心理干预,护航人员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都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文献综述
在应对突发灾难的救援工作中,救援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其干预策略至关重要。陈伟伟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深入了这一问题。他提出,在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可能会遭遇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军队医护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其心理干预对策也备受关注。陈晋利、刘景红等人在《解放军护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对此进行了。他们指出,军队医护人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维护其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张丽萱及其团队在《人民军医》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也值得关注。他们了团队心理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发现通过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于提升救援队伍的整体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编辑实习过程中,张丽娟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救援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专注。她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活例证,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了救援人员在应对突发灾难和公共事件时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时,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