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时,别让三大情绪决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近期进行的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高达40.6%的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感受到不安、烦躁、紧张、哀伤和悲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和调试毕业前的心理状态,成为每位毕业生走向新生活的重要课题。为此,大学特地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了一场关于毕业生情绪管理的讲座。
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毕业生们经历了无数美好的时光,结交了珍贵的朋友,参与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活动。毕业离别之际,感到哀伤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反应。适度的哀伤不仅有助于处理分离情绪,还能加深与周围人的情感联结。
离别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毕业生们通过扔掉不再需要的东西、涂鸦、喝酒等方式,表达离别的伤感情绪,这些都是宣泄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宣泄应该适度,不应过于任性和放纵。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汪智艳建议毕业生们要“适度表达哀伤”。她说,分离是释放内心容量的过程,接纳新的经验,迎接新的挑战。毕业生可以通过参加毕业典礼、记录心情、与亲友分享、独自流泪等方式表达哀伤。
对于那些伤感的毕业生,汪智艳建议他们收集与过去有关的线索,记录自己留恋的地方,无论是照片、录像还是文档,都可以帮助减少离别的愁绪。几片树叶、几本书、同学留言、自己办过的杂志等物品,都能成为回忆的载体。
除了离别的哀伤,失恋也是许多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恋爱中的毕业生要经历分手或暂时分离的痛苦。对此,心理学专家杨眉建议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分手的原因,这有助于减少因愧疚和自责带来的痛苦。大学生在恋爱时多考虑的是性格是否相投,较少考虑家庭、工作等现实因素。但随着毕业后面临的社会压力增大,这些现实因素逐渐凸显,导致许多校园情侣不得不面临分手的现实。
杨眉也指出,毕业分手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感情生活就此失败。爱情需要经受社会的考验,提前分手也许是给彼此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未来。失恋也是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和财富,它让人成长、收获。
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适应。无论是面对离别的哀伤还是失恋的痛苦,毕业生们都需要学会积极面对、适度宣泄、寻找支持和适应变化。这样,他们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生活。工作:适应新环境的必经之路
一位北大的毕业生在即将离校踏入工作岗位之际,带着焦虑和紧张走进了校园内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他坦言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任何调整的时间,心中满是惶恐。对此,汪智艳给出了深入的见解。
每位毕业生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时,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焦虑和不安。但正是这一系列的试探和适应过程,让我们逐渐培养起对新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个过程也使我们认识到,适应新环境并非易事,而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段旅程。正如汪智艳所说,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时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这段时间的多少,正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对于毕业生来说,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至关重要。汪智艳建议毕业生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提前了解即将进入的新环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尽早到新单位实习,这样不仅可以提前熟悉工作流程和环境氛围,还能为自己留下足够的调整空间。如果暂时无法实习,毕业生还可以与相关人员交流、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等,一定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接近新环境。
毕业生还可以尝试将自己熟悉的元素带入新环境中。比如带上自己喜爱的音乐、电脑或茶杯等,这些熟悉的事物能够唤起过去的美好记忆,帮助你克服新环境带来的焦虑情绪。这些小小的举动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力量,让你更有信心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冲突和挑战。
在这个不断和适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逐渐融入新的环境,还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时,不必过于紧张和恐惧,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适应并发挥自己的能力。
(实习编辑:贺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