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吃骨补骨”管用吗?
随着冬季的脚步日渐临近,我们面临着日照时间缩短的挑战,人体因此缺乏足够的维生素D来帮助钙在体内安家落户。加之运动量的减少,骨质疏松甚至骨折的风险悄然增加,让人措手不及。近年来,骨质疏松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其患病率更是高达50%以上,任何人都不能忽视这一问题。那么,“补骨”究竟应该从何入手,“吃骨补骨”的说法是否可靠呢?这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可是相当丰富的。
要明白应该补充什么,首先要深入了解骨骼所缺乏的元素。从西医的角度看,骨质疏松源于钙质的流失,因此“补骨”即意味着补充钙以及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维生素C、雌激素等。但在中医的体系中,骨骼的健康状况与各脏器的功能状态紧密相连,其机制更为复杂。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早就有关于骨质问题的描述。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肾精的亏虚。肾主骨生髓,肾虚则无法有效滋养骨骼,从而导致骨骼脆弱无力。也就是说,骨骼的健康与“肾”息息相关,“补骨”的首要任务就是养好肾。
脾虚也会影响胃肠对钙、磷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气滞血淤则是其促发因素之一,血淤痹阻脉络,导致气血津液无法充分滋养筋骨。这就提示我们,如果血液运行不畅,营养成分也无法及时输送到骨骼中。在中医的理念中,养血和健脾也是“补骨”的重要环节。
针对骨质疏松的补益治疗,重点在于“补其不足”。其中,补肾主要以补阳药为主,补血则以养脾为主,补气则着重于健脾益气。基于这一理念,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以补肾健脾益气的方药作为基本药物组成;二是以活血祛淤药为主进行配伍。常用的中药包括熟地、当归、黄芪、枸杞子等补肾健脾类药物,以及牛膝、丹参、川芎等活血祛淤药。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补骨效果。应避免食用过量的茶、咖啡等刺激性物品,冬季也要减少酒精摄入,以免降低身体抵抗力。避免将含草酸多的食物与鱼汤、骨头汤等高钙食物同时食用,以免草酸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少食油腻煎炸之物,以保证进补效果。
冬季是骨质疏松的高发季节,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骨骼所需,明确“补骨”的真正含义,并遵循中医的补益原则,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就能有效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问题。(实习编辑:万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