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学龄前儿童人格培养的特点

育儿 2025-06-25 02:45育儿知识www.xiang120.com

他们踏入学校的门槛,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每日的忙碌中,他们上课学习,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并在这些活动中不断磨砺和提升自我能力。成功的体验如同甘甜的果实,若常尝其味,他们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失败的挫折则如同寒冷的冬雨,经历多了,自卑情绪便会悄然滋生。

情感发展方面,孩子们对于情感的理解逐渐深化。他们开始认识到,情感并非对某一事件的单一反应,而是受到事件本身及其解读的双重影响。例如,年幼的孩子们无论成功是否都会感到快乐,但逐渐长大的他们,只会为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感到欣慰。

孩子们还逐渐认识到,对于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可能会有相反的情感体验。与某人的交往经历会引发一系列情感,而与其当前的互动则可能激起另一些不同的情感。大约十岁左右,孩子们才能真正理解,可以对一个人产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辨别外在表现与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日益提高。当别人口头上表示高兴,但表情却毫无兴奋之意时,孩子们能够察觉并理解其间的矛盾。六岁的孩子们已经能够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情感,而这种能力多半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例如,当孩子们收到并不喜欢的礼物时,他们会出于礼貌说“我很喜欢”,他们的面部表情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感受。

在何种情境下,孩子们最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呢?只有在他们独处时,或者当他们确信自己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可时,孩子们才会流露出真实的情感。遗憾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无法得到他人的积极反馈。尤其是男孩,因此年龄稍大的男孩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社交交往中,侵犯性行为虽然数量减少,但形式却在增多。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开始有意地伤害他人。虽然打斗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但个体间的差异却更为显著和持久。有些孩子总是倾向于攻击他人。多项研究表明,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此现象息息相关。家长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加剧孩子的侵犯性行为,例如,家长觉得孩子的恶作剧好笑、因孩子攻击行为得利而得意、或直接鼓励孩子使用攻击性行为等。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奖惩孩子的行为时,孩子们会认为侵犯性行为是有效且可取的。虽然攻击行为有时会带来短暂的利益,但它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这些问题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比如,行为好斗的成年人在工作、婚姻、育儿方面可能会遭遇困境,离婚率也可能较高。

尽管小学阶段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乐园,但仍有10%~12%的孩子时常显得忧郁、沮丧。5-11岁的孩子精力充沛、敏感胆怯。男孩容易多动、任性,而女孩则更易情感自闭。哪些事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进展缓慢、课堂尴尬、父母冲突、偷窃被捉、被疑撒谎、成绩不佳、被叫到校长室、手术、班级嘲笑、转学、落选、竞赛失败等,都是孩子们普遍认为会让他们感到难受的事情。那么,当孩子遭遇问题时,他们会向谁寻求情感支持呢?大多数孩子认为母亲是最初的安慰源泉;朋友则是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支柱;老师虽然能提供信息和指导,但陪伴的功能相对较弱;父亲虽能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但直接的帮助和支持较少。无论如何,孩子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抵御压力、渡过难关。

随着孩子对他人情感的深入理解加深,他们的助人行为也更为成熟。不再仅仅是通过物质安慰哭泣的同伴,而是采用更为社会化的方式来安抚他人。比如,他们会用语言安慰同伴、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通过一些活动来转移注意力逗乐同伴。当孩子自己感到愉快和自信时,更愿意帮助他人并且更倾向于帮助喜欢的人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因此可以说孩子的慷慨行为往往与他们的自我感受和对别人的感受紧密相连。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描述中能力和行为仍然占据重要位置但孩子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初步形成社会性的自我认知。“我喜欢运动因为我在这方面做得好。”或者“我很聪明因为我在智力方面表现优秀。”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会逐渐加强。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他们逐渐从依赖他人评价到形成独立的见解,从笼统到具体,再到抽象,自我评价也在逐步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且这种认识与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同伴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深远。孩子不仅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开始重视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他们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和人格。

自我评价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拥有积极自我评价的孩子往往更加乐观、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在社交团体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领导者。自我评价低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孤独,他们在社交和学业上表现较差。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自我评价,鼓励孩子积极看待自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他们也开始关注其他孩子的品质和特性。孩子如何评估自己在与同伴的比较中表现,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能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度的评价,他们就能更积极地面对失败,愿意接受帮助并努力改变现状。这种乐观的态度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家长需要呵护孩子的这种乐观态度,并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自信。

在社会认知方面,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对自我中心的依赖,开始更客观和深刻地理解他人。他们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而且在相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角色采择帮助孩子更准确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和动机,对他们作出更恰当的反应,有利于他们与他人的交往。

孩子在学龄阶段也开始学习并内化家庭和社会的规范,逐渐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约束自己。家长需要适当地表扬、认可或批评、惩罚孩子的行为,同时要以身作则,通过榜样作用帮助孩子接受规则的约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行为,家长则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同伴关系在孩子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龄儿童大约40%的时间都与同伴一起度过。他们通过游戏和活动与兴趣一致的同伴建立友谊。在这个阶段,友谊还很不稳定,但受欢迎的孩子通常具备某些特质,如外貌、性格和乐于助人等。每个孩子平均有五个朋友,友谊的建立和发展是他们社交技能的重要体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独立的见解和评价能力,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的发展,鼓励孩子积极看待自己,培养乐观自信的态度。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接受规则的约束,建立稳定的友谊关系。这样孩子才能全面发展并成长为有责任感和社交能力的人。在孩童时期的友谊观念中,4至9岁的孩子们对朋友的定义十分明确:能否顺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成为了判断是否为朋友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的眼中,朋友就是那些愿意听从自己,与自己步调一致的小伙伴。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逐渐成长,他们对友谊的理解也越发深入。6至12岁的孩子们已经懂得友谊的互助性,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但却难以共患难,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在这一阶段,友谊的平等性、互相给予以及步调一致成为了孩子们重视的要素。

孩子们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并非仅由自身决定,家庭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善于交际的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热情、宽容、乐于助人的家长。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如突如其来的搬家、父母离异等变故,都可能打乱孩子的生活秩序,影响他们对友谊的认知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开始融入集体活动,加入各种团队和组织。在集体中,他们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特定的标准。他们学会服从指令,学会领导和组织活动,这些能力都是在与同伴的相处和集体活动中逐渐锻炼出来的。可以说,友谊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孩子们学会沟通、合作与分享,为他们的未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孕期吃水果并非越多越好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