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患白血病写“告母家书”:给家人一个交代
家书的作者李真,一个与病魔搏斗三年多的勇士,向我们展示了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在这封信中,他向母亲倾诉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家人的无尽感激和深深的眷恋。这份情感如同波澜壮阔的江河,流淌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间。
李真在信中提到,为了他的治疗,家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大哥为他进行了移植,哥嫂也辞掉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他直至出院。这份深厚的情感,让他感慨万分:“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这份来自血脉的深情厚意,让他倍感温暖,也让他深感愧疚。
在信中,李真向母亲提出了一个约定:“妈,我能在这里跟您做些约定吗?无母不成家,为了这个家,您得保重好自己。”他深知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他希望母亲能够照顾好自己,为了这个家,为了他。他表达了自己不会遗憾和抱怨,希望母亲也不要自责。他的乐观和坚强,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这封质朴的家书,让电视屏幕内外的众多网友感动落泪。他们被李真的坚强和勇敢所感动,被他对家人的深深的爱所感动。这封家书,是他在经历数次抢救、签署病危通知书后,留给家人的一份交代,“一点念想”。
在《见字如面》的节目中,李真的这封家书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信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韧和美好。
这封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描述,只有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李真在信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虽然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说,能恢复到稳定的状态遥遥无期,但从心里边讲,我期待好转之后,能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他的坚韧和乐观,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李真坦言,最初寄出的信笺原本是一封无名的家书,节目组慧眼识珠,为其命名为“对不起,妈!我生病了”。标题贴切,深深触动人心,他也欣然同意。
谈及母亲为之落泪,李真情深意切。整个治疗过程中,家人包括他的女友,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在节目现场读信时,李真却奇迹般地克制住了情绪,没有流泪。他感慨道:“这封信只是我患病三年经历的一小部分,我想平静地倾听。”
回溯三年前的病情突发,李真的语气平淡如水。作为家中的幺儿,他是家中的希望,但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014年,刚从湖南城市学院地理信息系毕业的他,考取了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对未来充满了设想。录取通知书到手后的第三天,病魔突然袭来,持续发烧、脊椎疼痛、眼睛出血,最终被确诊为白血病。
对于他和家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崩溃的灾难。当时他们对白血病知之甚少,只知道治疗费用高昂且治疗效果难以预料。但家人没有放弃,借助社会热心人的帮助,凑足了手术款项,一直支撑他走到2015年初出院。
出院后的一段时间,李真在家休养,并计划重返校园。2016年的一次肺部感染打断了他的计划。自那之后,他来到了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治疗,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在医院附近租住了一间简单的房间,每日的生活单调而艰辛。母亲为了防感染,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清洁工作。
李真微信朋友圈里的“帅着活下去”展现了他坚韧的一面。医院和出租屋成了他一年来最常来往的两个地方。今年3月,经过几次病危和抢救,他在生命边缘寄出了那封感谢家人的书信。信的内容在网络上热传后,他收到了众多网友的鼓励和支持。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给弟弟移植的经历,其他病友的治疗经历也让他倍感温暖和信心。
李真和其他病友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了名为“生命的礼物成人之美”的筹款项目。尽管目标筹款金额是100万元,但截至目前已有不少人伸出援手。李真在朋友圈转发了筹款链接,对众多陌生捐款者表达了感激之情。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继续帅气地活下去。李真谈及他的治疗之路时,表示深知这是一段漫长而缓慢的征途。他坦言,尽管恢复平稳状态需要耗时良久,但他内心深处渴望能够重返校园。他感慨良多地说道:“我对师门深感愧疚。家人、老师及朋友们给予了我无尽的支持与关怀,因此我怀揣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能重返校园,继续我的学业,不愿半途而废。”
谈及自己的健康状况,李真不禁咳嗽连连。他笑着分享,因肺部感染,他的病情一度严重到无法发声。尽管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李真始终展现出乐观的一面。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是一张充满正能量的漫画图,上面写着“帅着活下去”。在公益筹款平台上,他分享的照片中,即使戴着口罩也透过眼神传递出笑意,甚至在病床上竖起大拇指,展示着他的坚韧与乐观。
李真的朋友圈里常常转发和他相关的文章,而他在这些转发中最常说的是“谢谢”。他还持续关注着学校的动态,时常调侃自己,并关心朋友们的近况。他坦然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抱着乐观的态度:“不管怎样,该来的总会来。所以我现在希望自己能开心一些,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我也希望家人和朋友们能同样感受到这份快乐。”
面对生活的挑战,李真以坚韧和乐观的态度面对。他的故事激励着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正如他所展示的,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要积极面对,坚持前行。本报记者张雅为我们报道了这段感人至深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