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1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鼻咽癌:临床病理学观察与认识
鼻咽癌,一种源自鼻咽粘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地方流行性,在我国南方各省尤为常见,特别是广东珠江三角州和西江流域。其患者多见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平均年龄约为45.75±11.85岁,男女比例平均为2.07∶1。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我们对17例鼻咽癌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这17例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病理科1980年至2005年的档案材料。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资料来自于病历记录。我们对所有病例的HE切片进行了重新切片,其中部分病例进行了PAS染色,以显示瘤细胞浆内的含糖原颗粒。
在临床表现方面,这17例鼻咽癌患者表现出多种症状。男性11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4岁~56岁,平均年龄为48岁。大多数患者表现出鼻衄、鼻塞、耳鸣、偏头痛与颈部肿块等症状。还有颅神经损害及远隔器官转移的表现。根据发病过程的倾向性,可分为上行型、下行型及混合型。
在病理检查方面,鼻咽癌主要包括角化性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癌及未分化癌等类型。其中,分化好的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可见大量角化性上皮珠和角化物质。非角化性癌则表现出团块或条索状不规则排列的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内染色质密度较高,颗粒粗细不等。未分化癌的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核内异染色质减少,着色浅,核膜厚薄不均,有的核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大而清晰或畸形的核仁。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非角化性癌的癌细胞都有EB病毒的潜伏感染。这一病毒的表达产物包括EA-1、EBER、LMP-1等。大约1/3的非角化性癌病例中可见少数癌细胞表达溶解期的产物。
通过对这17例鼻咽癌的深入研究,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鼻咽癌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早期鼻咽癌的认识,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针对鼻咽癌的诊断与治疗
鼻咽癌,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目前主要通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高达90%的鼻咽癌患者通过一次活检即可得到确诊。对于少数患者,由于癌细胞的隐蔽性或者分散性,初次活检可能无法捕捉到癌细胞,需要进行多次活检才能明确诊断。尤其当泡状核癌细胞融入淋巴组织中时,其在低倍镜下的形态容易与增生的淋巴组织混淆,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在鼻咽粘膜切片中,如果出现浆细胞性肉芽肿样的变化,我们必须持谨慎态度,考虑这是否是鼻咽癌引发的间质反应。在颈淋巴结中,如果出现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甚至伴随干酪样坏死,这时需要仔细鉴别,确定这是癌症与结核的共存,还是鼻咽癌的结核样反应。因为有时候,颈淋巴结的转移癌的形态变化与鼻咽癌如此相似,以至于在临床上难以区分。当面对这种情况,且多次鼻咽活检均为阴性时,可以通过鉴定转移癌细胞的EBERs来辅助诊断。如果鉴定结果为阳性,那么大概率是鼻咽癌转移。
尽管化疗和放疗在癌症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它们并不能明显改变鼻咽癌的临床病程。对于鼻咽癌患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局部广泛切除,以及在必要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鼻咽癌的朋友,推荐阅读以下相关文章:
鼻咽癌白介素2免疫治疗
台大医院研发出鼻咽癌新疗法
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疗的增敏作用
鼻咽癌腔内补量照射疗效分析
初治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更多疑问或需要深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