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疾病宫颈糜烂治疗泛滥
宫颈癌:全球威胁下的积极预防与应对
每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宫颈癌已成为全球女性特有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高达五十万,其中有二十五万人因此离世。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疾病更是猖獗,每年有二十万人因此丧生,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八成。尤其在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超过十三万,死亡人数约为三万。这一严峻形势在《柳叶刀》杂志的2011年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该研究还表明中国的宫颈癌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好消息是,宫颈癌疫苗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应对策略。德国病毒学家Harald zur Hausen在1976年提出了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与宫颈癌发病有关的重要理论。随后的研究在宫颈癌活检标本中发现了HPV的两个关键亚型(HPV16和HPV18)。多项研究证实,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表彰他的贡献,Harald zur Hausen被授予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HPV疫苗的研发成功为全球抗击宫颈癌带来了希望。默沙东公司的嘉德希尔(Gardasil)疫苗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上市的癌症疫苗,能够针对HPV6、11、16和18型病毒,使接种者免患由这些病毒引起的宫颈癌,保护率高达近百分之百。这一疫苗的有效性使得全球已有超过一百六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其中美国更是将其纳入儿童疫苗项目,家庭经济困难者可以免费接种。尽管疫苗在中国内地仍处在冗长的审批过程中(这一过程已有七年),但专业人士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应趁早,以防范未然。
除了预防接种,我们还应该了解的是,“宫颈糜烂”这一概念本身可能是一个误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医师龚晓明指出,所谓的“宫颈糜烂”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一疾病在其他国家并不存在。这一术语的翻译误导了很多人。对于女性而言,了解真实的健康状况、正确认识身体信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进行体检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宫颈癌的威胁,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采取积极措施。除了接种疫苗,定期进行妇科检查、避免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方法。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宫颈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宫颈糜烂”其实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是由激素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宫颈口外部的鳞状上皮与宫颈内侧的柱状上皮在交界处发生位移,这种位移引发的现象被误解为“糜烂”。实际上,这只是柱状上皮较薄,当柱状上皮显露较多时会显露下面的血管,造成颜色发红。这种现象在女婴出生后也可能出现,受到母亲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增高的影响,但离开母体后这种“糜烂”现象会自然消退。
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现在医学界已不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宫颈糜烂”一词,而改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多数情况下,“宫颈糜烂”只是一个症状学描述,无需特殊治疗。它并不等同于宫颈炎,更不能与宫颈癌混为一谈。宫颈炎出现症状时才需要治疗,而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HPV(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针对宫颈糜烂的治疗必须针对HPV感染进行。
尽管医学观念已经改变,但“宫颈糜烂”仍是各大女性医院招揽生意的一大“法宝”。不少不良医院故意利用这个概念吸引病人前来妇科门诊,然后进行一系列治疗,这其中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这不仅令患者花费大量财力,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医疗体制的革新。需要改革新疗法审批流程,简化繁琐的审批手续,让新药能够更及时地进入市场。特别是针对罕见病的药物,应该建立特殊的审批通道,以便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治疗。需要根治审批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药品审批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是制约内地医疗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打击腐败,才能让医疗体制更加公正、透明。
实际上,“一个子宫颈,两种对待方式”的现象足以揭示中国医疗体制的弊端。每年新增的13万名宫颈癌患者以及为了治疗所谓“宫颈糜烂”而花费大量财力的健康人和其他疾病患者都在提醒我们,必须深入改革医药审批体制等医疗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