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临终癌症病人的内心世界
人类被誉为“万物之灵”,情感丰富而独特。当癌症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们的反应多种多样,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恋恋不舍,也有人表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对这一人生的重要时刻,他们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是深深的期望。绝大多数病人对人生充满依恋,不愿与世界和亲人告别。即使知道病魔已经深入,他们仍然抱有一丝希望,期待奇迹的出现。甚至有一些病人选择将躯体进行超低温冻存,期待未来复苏,接受特效治疗,重新享受人间欢乐。对于这种心态,家属和医生们应该给予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励。
也有少数病人选择否认甚至讳疾忌医。他们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但选择不对外人说,甚至自己也不提。对于这些病人,我们应允许他们有这样的想法,但同时仍需积极寻求治疗他们的症状,如剧痛等。
有些病人的性格在疾病晚期会发生巨大变化,变得怪异甚至敌视。一向通情达理的人可能会变得“蛮不讲理”,对此,医生和家属要了解情况,耐心劝说,不可指责或发脾气。
多数病人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因此表现出忧郁和轻生的情绪。他们压抑、忧愁,甚至想早点结束生命,以摆脱痛苦,减少家属的负担。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应该开导、鼓励,并时刻提防发生意外。
也有病人选择接受与平静。他们理解医学的局限性,接受即将离世的事实,不再讨价还价。他们愿意安排后事,只要不再痛苦,便可平静地走向“另一世界”。
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时,他们会产生许多愿望。他们可能想见某位亲朋好友,完成某件事情,讲述过去的“亏心事”表示歉意甚至忏悔。对于这些愿望,我们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耐心解释,绝不可持蔑视、讥讽、嘲笑的态度。
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归根结底是道德的体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救死扶伤”、“尽孝”、“送终”等无不体现出这种仁慈精神。最重要的是尊重病人和家属的意愿,为临终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乐的静养环境。按照他们的要求保留生活方式,包括环境布置、饮食穿着爱好、亲人陪伴与守候等。理解他们过去和现在的想法,以及死后的期望和顾虑,甚至尊重他们的隐私,让他们“死而无憾”,安然地离去。
在这人生最后的阶段,让我们用理解和善良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被遗忘的,而是被我们深深记住和尊重的。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这样的善待和尊重。(实习编辑:李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