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癌症患者更需心理关怀
日前,“癌症村地图”以及一桩老汉协助身患癌症的老伴自杀的新闻报道,激起了全社会对癌症问题的热烈讨论。关于癌症村的说法是否准确,以及社会各界包括患者家属在内,如何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关怀与帮助,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关于癌症高发区域的问题,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地区癌症高发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癌症村”。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指出,我国确实存在长期以来的癌症高发地区,如河南林县、江苏启东和广西浮水等地。而在新的地区,特定肿瘤的相对高发也逐渐显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尤其是局部新出现的污染,包括饮食、饮水和空气污染等都可能是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展开深入研究。关于“癌症村”的认定,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赵平表示,不能仅凭一个村出现的癌症病例数量就轻易下定论。要确定一个地区是否为癌症高发区,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和专家论证。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农村癌症病人的死亡率较高,反映出农村卫生体系在癌症防控方面的不足。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加强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建设是提高农民癌症诊治水平的必由之路。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致癌说法让人们惶恐不安。例如,有关洞洞鞋、染色玉镯等可能致癌的说法。程书钧认为,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应该科学分析。对于明确的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所已经进行了分类并出版了一系列书籍。而对于一些新的说法,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验证其真实性。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癌后选择自学治疗。对此,专家表示反对。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患者自学治癌并不靠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癌症的过度恐惧,人们在给予患者关怀时往往会出现过度现象。过度的怜悯和同情、过于谨慎的交谈、不适当的忌口、隔断病人与社会的联系等都可能给病人带来负面影响。对病人照顾得过于周到,甚至包办一切,也可能让病人产生依赖心理,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在关怀和帮助癌症患者时,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决策能力。让他们在感受到社会温暖的也能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面对癌症这一严峻问题,我们需要科学、理性的态度。既要关注癌症的防控和研究,也要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癌症患者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