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破裂出血及处理
肝癌破裂出血:深入与处理策略
关键词:破裂出血、肝癌并发症、处理策略
来源:九州抗癌药物网
肝癌,这一恶性疾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其中破裂出血便是其中之一。其发生率约为5.46%-19.8%,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肝癌死因的9%-10%,在肝癌死亡原因中位列第四。对于这一紧急且危险的状况,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发生机制
肝癌破裂出血多见于结节型及块状型肝癌,尤其合并有肝硬化者。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肝癌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肿瘤内压力较高,血供相对不足,导致肿瘤中央坏死液化,腐蚀血管。在特定情况下,如深呼吸、翻身、震动等,腹内压力增大,瘤内压力可能突破周边包膜或正常薄弱的肝组织,引发腹腔内大出血。
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也是重要原因。肝肿瘤周边主要由静脉系统供血,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存在交通支。当门静脉压力升高时,动、静脉内的压力也随之升高,使血管壁逐渐变薄,最终导致破裂出血。
3. 肿瘤坏死液化后的感染以及肝癌常伴有的肝功能损害、凝血机制异常也是引发肝癌破裂出血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肝癌的一般表现和出血表现。
肝癌的一般表现有肝肿大、肝区痛、腹壁静脉曲张、消瘦、低热、黄疸等。而出血表现则根据出血量和出血速度的不同有所差异。肝包膜下出血者表现为突发肝区痛,右上腹包块迅速增大。若肝癌破裂穿破包膜进人腹腔,则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继而疼痛减轻,并扩散至全腹,伴有急性出血和腹膜炎的表现。
三、诊断
本病的诊断一般不难,尤其是肝癌诊断已明确且出血量较大者。诊断性腹穿、CT、B超等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者,均应行诊断性腹穿。本病的诊断可参考以下标准:有严重肝功能损害表现、AFP阳性;腹腔抽出不凝血液;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B超、CT和肝动脉造影检查可发现肿瘤破裂、腹腔内出血。
四、治疗
肝癌破裂出血情况急剧且凶险,需要立刻抢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出血量较小者,如紧急处理、补充血容量等。对于出血量大、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病人,应及时予输注新鲜血或进行成分输血,并予平卧休息、限制活动、腹带加压包扎。
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病情凶险、符合手术指征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并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对于疑似或确诊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手术指征详解:
患者状况全面评估后,若一般情况尚好,年龄未满六十,则具备手术条件。特别是当明确出现肝癌破裂出血的状况,伴随休克症状,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手术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选择。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出血或其他急腹症,需要立刻手术探查以明确病情。如果患者的肝功能代偿状态良好,尤其是没有肝性脑病的发生,且没有大量腹水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状况,预计可以承受肿瘤切除或其他有效治疗,则更应考虑手术治疗。
尽管中医治疗在某些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但对于本病症来说,采用中医治疗的方式较为罕见。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挽回生命。中医治疗方法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手术治疗更为直接有效。术后的中医调理和辅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面临肝癌破裂出血这一严峻状况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术后恢复阶段的调理和护理同样重要,患者需遵循医嘱,合理饮食,注意休息,以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