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艾滋病 消除恐艾与歧视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世界卫生组织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旨在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消除公众的误解和偏见。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杨创国在接受39健康网的采访时表示:“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抗击艾滋病的重大进展,但公众对艾滋病仍存在许多误解和偏见。”
杨创国主任是感染科的权威专家,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强调,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人日常接触,如共同沐浴、共同用餐、握手、拥抱等,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关于商务部曾拟规定的“公共浴所禁艾滋病患者入浴”,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恐艾”的人们对艾滋病仍持有过度的恐惧和歧视。但杨创国主任明确表示,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浴室并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种误解和偏见大多源于公众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除了上述的三个主要传播途径外,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接触是不会传播HIV的,比如握手、拥抱、共同用餐、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只要保持洁身自爱,避免危险的性行为,不与他人共用可能刺破皮肤的工具,就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感染。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将艾滋病的传播与同性恋者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恐同”的歧视心理。杨创国主任指出,虽然同性恋者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可能更容易感染艾滋病,但将艾滋病的传播完全归咎于同性恋者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在异性恋人群中,也存在性生活混乱的人群,同样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无论是艾滋病感染者还是同性恋者,他们都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理解。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加强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无歧视、无恐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