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打工谨防染上艾滋病
陈立,一个居住在洪泽湖畔的壮年男子,刚过而立之年。不同于往年,他没有忙于购买化肥和种子,也没有选择进城务工。他选择在元宵节后踏上远洋轮船,追寻一条不同的生活道路。他手中的海员证见证了他的转变,他已经远渡重洋,在远洋轮上打拼了好几年。
陈立的转变源于他对城市打工生活的深刻体验。他坦言,城市打工不仅辛苦,而且缺乏保障。在1997年,他曾到上海打工半年多,但结果并不理想,不仅没挣到钱,还遭受了挫折。一家外省远洋海运公司的招募为他带来了新的机遇。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顺利通过了招工标准,从此开始了他的远洋生活。如今,他已经在海上漂泊了数年,通过辛勤努力,他赚取了可观的收入,并在泗洪县城购置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他的家人也迁到了县城,妻子开了一家服装店,孩子也在城区的小学读书。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陈立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走出国门,成为外派出国劳务人员。据统计,每年有十万人以上的我省劳务人员出国,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从事各种职业,从建筑工人、纺织工人、海员到电脑软件工程师、护士等。2月初的一场出国劳务洽谈会上,就有2000多人与招聘单位签署了出国劳务意向。
出国劳务并非没有风险。陈立在准备出国时也知道这一点。他在接到公司通知后,准备前往南京进行体检。他说:“每次出国都要体检,身体健康是出国劳务的基础。”近期发生的朱某事件也提醒我们,出国劳务人员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朱某在南非打工时不幸感染恶性疟疾,经疾控专家调查,发现与其一同前往南非的劳务人员中还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等其他疾病。这使得我们对出国劳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
除了常见的传染病外,艾滋病感染者在出国劳务人员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统计,从2000年以来到去年10月,已经检出了多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外派劳务人员的比例非常高。文化水平不高、相关卫生知识缺乏、处于性活跃期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因素使得出国劳务人员成为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为了确保劳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出国前的体检和管理措施的执行。对于陈立来说他也深知这一点他每次回国都会自费进行体检以确保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为了保护家人的健康。
总的来说出国劳务为许多人带来了改变生活的机会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出国劳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和管理措施的执行以防止疾病的传播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在非洲艾滋病感染比例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等西方国家务工的人群中,艾滋病的传播成为了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近日,南京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的朱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些正处于性活跃期的人员,大部分是通过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甚至有一些患者将病毒传染给了性伴侣。
随着国内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注加深,免费的免疫治疗项目正在广泛实施。过去使用假名、假地址接受治疗的患者几乎消失,目前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病情调查。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对出境前进行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和专家强烈建议,每个出国劳务人员都应接受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教育,使其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归国后的劳务人员应该到检验检疫机构进行体检,确保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性病不漏检。
对于归国劳务人员中的艾滋病患者,应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地方牵头,检验检疫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外办、公安、外经、劳动、卫生等部门,共同加强对归国劳务人员的管理。建立一个有效的络,对归国劳务人员进行6-9个月的跟踪监测。这样既能保证归国劳务人员在口岸通道快速验放,又能有效跟踪监测艾滋病的传播情况。
记者还了解到,南通市正在开展一项针对出国劳务输出返乡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活动。该活动涵盖自1998年1月1日以来出国劳务输出3个月以上的所有南通市常住人口,以及现在境外从事劳务并在本次筛查结束(2006年3月底)前返乡的人员。自1998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南通市已累计报告南通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40例,其中出国劳务输出归国人员感染艾滋病占50%。
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再次凸显了关注艾滋病、关爱生命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