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中医疗法是什么

疾病百科 2025-05-20 07:49心身疾病www.xiang120.com

人们日常谈论的贫血,指的是因人体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由于红细胞数量的测定相对复杂,因此在临床诊断中,我们常常通过测量血红蛋白(Hb)的浓度来判断是否出现贫血。那么,针对缺铁性贫血,中医有何良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目录:

一、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

二、缺铁性贫血的中医疗法

三、缺铁性贫血的成因

四、缺铁性贫血的检查要点

五、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饮食建议

一、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

预防缺铁性贫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工业化国家,通过食物强化铁剂的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方法也被广泛推广,特别是在妇女和儿童中。常用于强化铁剂的食物包括面粉、玉米粉、酱油、糖、盐等,都有助于远离缺铁性贫血。

2. 动物肝脏、血豆腐、肉类等食品中铁的含量高、吸收好。新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参与红血球的生成,缺乏叶酸也会导致贫血。饮食中应适量摄入肉类、肝脏、血豆腐,同时搭配新鲜蔬菜。

3. 芝麻、芥菜、芹菜、紫菜、木耳、海带等也是铁的好来源。维生素C、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等可以增进铁的吸收,而茶、咖啡、牛乳等则会抑制铁的吸收。

二、缺铁性贫血的中医疗法

对于缺铁性贫血,中医也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1. 归脾汤:主要成分包括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等,具有养血安神的功效,能有效缓解患者失眠等症状。

2. 当归补血汤:由当归和黄芪组成,当归补血效果良好,黄芪则具有补气的功效,两者结合能调节人体气血平衡,对改善贫血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三、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缺铁性贫血的成因主要有:

1. 营养因素:饮食中供铁不足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贫血。我国大多数人以谷物、蔬菜为主食,肉类摄入较少,导致非血红素铁供铁为主,其吸收受大量抑制。在生理需求增加时,如婴幼儿、青少年、妇女生育期,单纯从食物中难以获取足够的铁。

2.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

3. 吸收障碍:多见于胃切除术后或胃酸过低的情况,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或小肠疾病也可能导致铁吸收不良。

四、缺铁性贫血的检查

检查缺铁性贫血时,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 血象检查显示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征,红细胞指数与贫血程度和时间长短相关。

2. 红细胞宽度分布(RDW)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有限。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数量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在出血情况下常偏高。

检查并非必要步骤,但当需鉴别其他贫血疾患时,象展现活跃增生,幼红细胞明显增多。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偏少,血红蛋白形成欠佳。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铁粒幼细胞极度稀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乏。

生化检查详述

血清铁测定显示,其含量低于8.95μmol/L,而总铁结合力则高于正常值。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尽管血清铁的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月经前2~3天或妊娠后三个月,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下降并不必然表示缺铁。

对于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正常数值应高于14μg/L,但在炎症、肿瘤和感染时可能升高。在缺铁性贫血的情况下,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消失。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的增高提示血红素合成障碍,可敏感地反映缺铁的存在,但在非缺铁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也会升高。

采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测定的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如低于6.5μg/红细胞,表明体内铁缺乏。这一检测受炎症、肿瘤和肝病影响较小,但操作相对复杂,尚未普及。

对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明确的血红蛋白、MCV、MCH和MCHC数值标准,同时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有特定范围。铁染色显示小粒可染铁消失。

贫血病因诊断辅助检查

为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原发病,还需进行大便潜血、尿常规检查,必要时进一步查肝肾功能、胃肠X线、胃镜等。相应的生化、免疫学检查也是重要辅助手段。

缺铁性贫血患者饮食建议

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饮食调整至关重要。应保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约80克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舌等动物性食品,以及黑木耳、紫菜等植物性食品。鼓励使用铁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C。忌饮浓茶,并纠正偏食、素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这样的饮食调整将有助于贫血的改善和身体的康复。

上一篇:糖尿病人能吃黄豆芽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