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的防治及保健措施
肝功能失代偿,迎来其主要表现之一肝腹水的降临。这是一个性、性、自身免疫性等多元因素影响下的病症,标志着肝硬化进入了终末阶段。腹水的出现,象征着肝功能的严重不全或丧失。肝细胞损害的程度,与腹水的量和持续时间紧密相关。治疗的核心目标在于改善肝细胞损害,促进肝细胞再生。
让我们深入理解肝腹水的特征与形成原因。肝腹水的形成,是肝脏生理机构破坏、生理功能丧失在肝硬化期的体现。其病理表现为腹部膨胀如鼓,血管暴露,部分病人甚至出现胸水,呼吸急促等症状。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
门静脉高压是罪魁祸首。肝实质的生理结构破坏导致下腔静脉和肝脏血液回流受阻,肝门静脉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300mmH2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了腹水。
低白蛋白血症也发挥了重要角色。肝腹水的出现是肝脏疾病长期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肝脏的病变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和摄取,导致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素的缺乏。当白蛋白低于31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液成分外渗。
还有其他因素如肝脏结构破坏导致的淋巴液生成过多、继发性醛固酮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都可能导致肾钠重吸收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引发腹水。
对于肝腹水的防治与保健护理,我们必须重视。肝腹水是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失代偿期的病理表现。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患者需卧床休息,饮食调理,并积极防治处理其他并发症。
要治疗原发疾病。腹水形成的机制是钠、水过量潴留,肝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在治疗肝脏疾病的改善门静脉高压,减少肝功能损伤,调节水液代谢。
其中,慢性乙肝是最可能出现肝腹水的肝病之一。早期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防止肝纤维化,以预防肝硬变和癌变。酒精性肝病只要早期有效治疗,就能避免肝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防止因酒精肝进一步发展而导致的肝腹水。脂肪肝也不例外,早期脂肪肝对肝功能的影响有限,但随着病情发展,脂肪性肝炎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肝腹水。脂肪肝的治疗也不应等到有症状后才进行。
肝腹水的治疗与保健护理需要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进行,并重视饮食调理和休息。只有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才能避免肝功能失代偿和肝腹水的发生。肝硬化的预防保健之路:当肝腹水这一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出现时,原发疾病的治疗和对症处理是首要的,同时合理的饮食保健与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有助于肝腹水的消除,病情的稳定,乃至逆转和康复。
(1)休息与营养补充:在卧床休息时,肝血流量增多,有助于肝细胞修复。这时,给予充足的营养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高蛋白食物,如各种鱼类、牛奶、蛋品、瘦肉等动物蛋白质和豆制品类植物蛋白,它们能够为肝细胞提供修复所需的营养。高热量、高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也应纳入日常饮食之中。
(2)水、钠摄入的控制:水的摄入应控制在每天大约1500毫升左右。静脉输液量也要合理控制,以保持出入液体平衡。而钠的摄入量也需要严格控制,因为水的储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钠的滞留。每日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克以内,并根据情况调整。约有10%的患者通过单纯控制水、钠摄入,无需药物即可实现尿量增加,腹水减退。
(3) 饮食治疗策略:对于饮食治疗,丰富的营养是必要的。但应根据病情来补给单一营养。例如,出现低蛋白血症时,应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于严重肾功能和肝功能衰竭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应有所限制,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肝性腹水的患者则要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每日热量摄入应不少于2000Kcal。在补充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质的补充也应适量调整。肝性脑病时蛋白的摄入应限制在每日大约半克到一克每公斤体重。适量的脂肪摄入也有助于减少分解代谢。为了改善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情况,建议肝硬化患者在两餐之间适当进食。
通过这些预防保健措施,肝硬化患者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并在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朝着康复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