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飞丝”冒充鹅绒 冷的岂止是身体
一入冬,羽绒服市场便迎来了其独特的繁荣时刻。众多消费者纷纷反映,超市中的羽绒服价格显著上涨,动辄上千元的标价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价格态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同样一件羽绒制品,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寒风渐紧,记者深入市场探访,发现羽绒服市场中的猫腻令人惊讶。商场中的羽绒服价格高昂,动辄上千元的标价令人望而却步。不少消费者都感受到今年羽绒服的价格似乎有所上涨,甚至有些款式价格翻了一番。不少营业员坦言,价格上涨的背后主要是原材料成本的提高。
转战网络购物平台后,记者发现羽绒服的差价巨大。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以鹅绒被为例,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一些低价产品的卖家依然能获得不少好评,但也有些商家在销售时特别强调如何辨别真伪的重要性。这也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心,究竟这些羽绒制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猫腻?
深入行业内部后,一位资深卖家披露了羽绒市场的内幕。原来,羽绒产品的真实成分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鸭绒和鹅绒的价格差异悬殊,而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竟然使用鸭绒冒充鹅绒。据这位卖家透露,真正的含绒量高达95%的鹅绒被成本就非常高昂,而那些售价低廉的羽绒被则可能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商家甚至使用“飞丝”冒充鹅绒。所谓的“飞丝”,其实是羽绒加工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价格低廉至极,每斤仅售五六元。一些商家却将其当作高质量的鹅绒来销售,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羽绒制品的世界,隐藏着许多专业人士才能解读的秘密。一种羽绒制品的含绒量,是判断其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含绒量分为三种,分别是真正的绒、毛片打碎的绒和飞丝。其中,飞丝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无梗短绒毛,价格较低,用它制作的羽绒制品质量可想而知。业内人士透露,网络上低价销售羽绒制品的卖家,很可能使用飞丝冒充鹅绒,消费者很难察觉。因为商家会在产品上留一小块“检测窗口”,里面充的是好绒,而其他地方则可能掺杂着飞丝。
更让人头疼的是,一些商家用羊毛混纺线来冒充羊绒制品。羊绒因其稀少难得,被誉为“软黄金”、“纤维宝石”,价格昂贵。一些商家用羊绒含量仅3%-5%的羊毛混纺线制作毛衣,让其具有羊绒衫的质感,从而降低成本。还有通过丝光工艺处理羊毛,使其具有羊绒般的手感和光泽。业务经理透露,他们提供多种“丝光羊绒”,成分从30%羊毛和70%腈纶到100%腈纶不等,价格也随之递减。还有羔羊绒等产品,虽然国家标准规定只有山羊绒才能称为羊绒,但业内也有使用绵羊绒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含绒量”的概念,规定中提出了“绒子含量”的说法。过去,绒丝的成本只有几十元一斤,而新国标规定绒丝不能算作“含绒量”,这一变更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对于如何区分鹅绒制品和鸭绒制品,除了显微镜观察外,还可以通过闻其味道:鸭绒有腥臊味,而鹅绒则没有异味。
专家告诉我们,普通人很难从肉眼上区分鹅绒和鸭绒,鹅毛、鸭毛和鸡毛等也没有明显区别。但鹅绒在保暖性能上效果最好,价格也最高。专家还提醒消费者几个购买羽绒制品的误区,如含绒量并非越高越好。消费者在购买羽绒制品时,应该关注产品的充绒量、蓬松度以及清洁度等指标。质检部门也提供了判断羽绒制品质量的方法,例如根据羽毛羽绒的感官检测依据来判定是鸭绒还是鹅绒。
在这个羽绒制品的世界里,每个细节都蕴藏着专业知识。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有足够的警惕和了解,才能选购到质量好、保暖性能强的羽绒制品。羽绒服含绒量的选择:羽绒的世界里的真相与误区
在寒冷的冬季,羽绒服是我们抵御严寒的必备之选。许多人在选购时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关于羽绒服的含绒量与保暖效果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来一下含绒量与保暖效果的真实关系。
含绒量确实是影响羽绒服保暖效果的重要因素。含绒量越高的羽绒服,其保暖效果也会越好。这是因为羽绒的绒朵内含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起到了隔热的作用,使得羽绒成为了一种高效的保暖材料。专家建议,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选择含绒量在70%~80%的羽绒服就已经能满足日常需求了。
接下来,我们要走出一个常见的误区并非越厚越暖和。充绒量指的是羽绒服中填充的全部羽绒的总重量,它受到衣服的大小、长短、款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标准并没有对这一指标做出强制规定。真正决定羽绒服保暖性能的关键在于羽绒的蓬松度。蓬松度高的羽绒,其包含的隔热空气更多,隔热性能也更好。不是充绒越多、衣服越沉,羽绒服就越保暖。
我们在选购羽绒服时,除了关注含绒量和充绒量,还应该注意选择高品质的羽绒。高品质的羽绒具有更好的保暖性和耐久性,能够让你的羽绒服更持久地保持原有的保暖效果。羽绒服的工艺和面料也是影响保暖效果的重要因素。
选择合适的羽绒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关注含绒量、充绒量、羽绒品质、工艺和面料等多个因素。走出误区,了解真相,我们才能选到真正保暖的羽绒服,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温暖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