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 心理护理的关键
肺心病患者大多年龄较长,病程迁延不愈,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多端,对康复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恢复健康,除了精心护理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
通过对38例肺心病患者的观察,我们发现他们存在多种不同的心理变化,大致可分为恐惧、悲观、埋怨、焦虑与求救等几种类型。
一、恐惧心理的患者较多,由于病情经常反复、治疗过程困难、好转缓慢,他们往往容易产生急躁和恐惧的情绪。咳嗽无力、痰液无法顺利排出,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使他们陷入紧张和恐惧的状态。
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应该多给予关心和安慰,详细解释预防疾病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只有与医护人员紧密合作,才能加速康复。
二、部分患者在长期治疗后病情仍无明显好转,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他们认为过去的希望无法实现,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无功。于是放弃治疗,任由病情发展,对医护人员的劝导和治疗措施不予配合。
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经常巡视,与患者多沟通,给他们讲解一些生活常识,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转变思想,重新燃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还有一些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缠身、反复发作、药物疗效缓慢,心中产生不满和埋怨。他们可能抱怨医护人员,甚至责怪家人和亲友对他们的关心不够。有时,他们会因为不满而发脾气,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面对这样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出现在他们面前,与他们多交流,展现真诚和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四、焦虑与求救心理的患者,在家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生活失去信心。他们表现出院外焦虑不安,一入院就急切求救。针对这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耐心解释,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消除疑虑,共同战胜疾病。
对于肺心病患者,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我们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