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心理防御可导致退行现象
读薄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21个月大的孩子近期的可爱又调皮的一面。每天临睡前或是半夜醒来,他迷迷糊糊地哭闹,口中的话语如同咒语:“要坐车车出去”、“要吃豆腐脑”、“要抱抱妈妈妈妈呀”、“要气球球球”……其实,他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时而大哭大笑,时而情感分明,时而又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他的表现与我家的小朋友颇为相似。对于已经步入三十多岁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剩下的可爱已然不多。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就没有童话;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这两句歌词恐怕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真实感受。面对压力重重的现实世界,一些人选择停止成长,宁愿退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成长是每个人一生不能回避的主题。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每个人都要经历一系列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挑战和冲突。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是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想长大往往源于在家庭、学校、同伴和个人发展等方面未能成功解决某个或某些阶段的危机。
这种现象在精神分析领域被称为“退行”。当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人们可能会选择退回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此来回避现实、保护自己。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就像故事中的薄荷通过扭捏和哼唧,换来了闺蜜的妥协。
偶尔的“退行”有助于我们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一个成年人过度依赖童年的幼稚思维和行为模式,甚至拒绝成长,那就是消极的“退行”。这不仅会给个人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利影响,还可能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不想长大的人,可能会失去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的机会,无法体验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感觉。
现实世界中没有童话中的永岛,幻想迟早会破灭。无论我们选择逃避还是自欺欺人,真实的现实都不会改变。岁月的流逝带来不少烦恼,虽然我们都不愿面对年龄的增长,但谁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对于不想长大的成年人,应该意识到自己这种消极的“退行”行为,并尝试去接纳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观察自己的行为、觉察内心的感受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当遇到挑战或困难时,内心深处是否有一个声音在劝你逃避?如果你能够觉察到这一点,你就可以与之对话,感谢它过去的陪伴和保护,并告诉自己已经拥有所需的力量去尝试新的东西。
多与成熟的人交流、观察和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恰当表达、寻找兼顾自己和他人需要的方法。现在就去行动,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实力。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上。
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想长大,而是习惯了选择走更容易的路。就像电影中的台词:“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不走,为什么?因为太难了。” 长大意味着痛苦和分离,但如果你不曾品尝痛苦,又如何能真正体会幸福?
如果你身边有像薄荷一样的朋友,或者被家长宠坏了的“公主病患者”和“妈妈男孩”,不妨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我们也要明白,长大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适度的童心可以让我们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使生活充满乐趣。让我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我们都有一种无法言喻的追求,那就是追寻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明了自身正在前行的方向。当我们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在做什么,那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我们的内心都是坚定的、充实的。每一天的进步,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是我们在耐心地成长,积蓄着力量,迎接未来的挑战。
无论我们的个性如何,我们的外在形象是怎样的,只要内心保持一颗热爱、勇敢的心,那么我们的姿态就会充满魅力。或许是严肃而坚定的姿态,犹如一位战士面对挑战;或许是优雅而从容的姿态,如同翩翩起舞的舞者;又或许是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可爱姿态,如同孩童般对世界充满好奇。这些姿态都是我们内心的写照,都是我们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人生舞台上,我们都是自己的主角,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决定,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需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无需过于关注外界的眼光。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么我们的姿态就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魅力。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强大的,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我们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无论是严肃的、优雅的,还是可爱的姿态,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些姿态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满魅力。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用心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因为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那么无论我们的姿态如何,都会是充满魅力的。
(责任编辑:龚艳丽;实习编辑:练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