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克”慢性胃炎?
胃炎是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疾病,常常迁延不愈。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胃脘隐痛胀闷、胃中有烧灼感、频繁嗳气、反酸等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黏膜充血、肿胀或糜烂等表现。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胃黏膜甚至会发生萎缩,并伴有肠化生。
医学研究表明,胃炎的根源在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许多胃炎患者在经过抗菌治疗后,虽然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已经转阴,但仍然存在或反复出现嗳气、反胃、舌苔腻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的湿热未清,胃气不和所致。
中医治疗胃炎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认为“胃得降则和”,“诸酸皆属于热”,因此治疗胃炎应遵循清热化湿、理气降逆的原则。在临床上,有些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胃炎的治疗。
苏梗和佛手片是治疗胃炎的首选药物,它们具有行气和胃的功效,能够消除胃胀和嗳气等症状。若患者舌苔较腻,还可以加用藿梗,以加强化湿的作用。藿梗和苏梗合用还具有抑菌功效。
砂仁、陈皮也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药,与陈皮合用,不仅能增强胃肠运化功能,还有抑菌、抗炎的作用。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治疗消化道炎症的中药广谱抗生素。与具有温中降逆功效的吴茱萸合用,可起到辛开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对胃气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丁香和功劳叶都有温中降逆的功效,可治疗反胃、呕吐等症状。功劳叶含有小檗碱,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两者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保护患者损伤的胃黏膜。
芙蓉叶、金银花、蒲公英都是清热解毒的常用药,可治疗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
苍术、白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治疗由湿阻中焦引起的脘闷等症状。两者合用,可促进胃肠运化,预防溃疡发生。
厚朴和大腹皮具有化湿和行气的功效,可消除胃脘胀满。这两味药还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可预防溃疡的发生。
茯苓和薏苡仁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可治疗舌苔腻、食欲不振、大便溏等症状。茯苓能增强免疫功能,有抑菌作用;薏苡仁有阻止癌肿生长的作用,尤其适合消化道患者服用。
甘草和大枣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蜜炙的甘草有缓急止痛的作用,能够阻止溃疡发生;大枣能调理肠胃,保护患者损伤的胃黏膜。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讲究辨证用药。针对胃炎患者的不同症状,可以随证加减。例如,有反酸过多症状的患者可加用乌贼骨以制酸,有大便干结症状的患者可加用制大黄以通里,有口干舌红症状的患者可加用石斛、麦冬以养阴,有胃喜热怕冷症状的患者可加用黄芪、桂枝以温养脾胃。
(以上内容仅授权湘120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蔡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