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令进补有诀窍 养肝明目五要点
随着冬去春来的季节更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如《黄帝内经》所描述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在中医理论中,春季与木性相应,而人体的肝也是木性器官,因此春气通肝,春季是养肝护肝的重要时期。
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的养生重点也应转向养肝。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尹志超教授指出,随着气候等环境状况的改变,人体的五脏六腑运行状态也会随之改变。人的饮食起居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
春季养肝首先要注重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尹教授强调,现代人阴阳颠倒的生活习惯对肝脏的损害尤其严重。他建议人们要“睡得香”,并注意科学的睡眠方式,如保持适当的睡眠时间、睡姿和环境等。
在饮食方面,春季饮食应遵从“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葱等,都可以起到补阳气、增强肝和脾胃功能的作用。大枣和山药也是春季宜食之物,可健脾养肝、滋肺益气。在口味上宜甜少酸,多吃蔬菜和野菜,如黄豆芽、绿豆芽、香菜等,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有利于清热润燥。
除了饮食和睡眠,春季养肝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运动与心态。尹教授建议,在春天这个木气升发的季节,人们应该积极参与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无论是漫步于芳草小径,还是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都能无形之中增强身心健康。
春季养肝要从睡眠、饮食、运动、心态等多方面入手。人们应该顺应天时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养护肝脏为中心,保持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春天的美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肝脏健康至关重要。人们常说“火大伤肝”,“怒伤肝”,“肝火太旺”,这些说法实际上都在强调情绪刺激对五脏平衡的影响。尤其到了春季,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肝气才能顺畅条达。我们需要学会调控情绪,心胸开阔,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时宣泄,避免肝气郁结。
培养兴趣爱好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参考古人的“十乐”,如读书、学法、、清谈、小酌、种竹、听琴、焚香煎茶等,都能帮助我们陶冶性情。清代画家高桐轩所提倡的“十乐”,如耕耘、把帚、教子、知足、安居等,对于现代人在春季养肝具有极大的益处。
养肝也要讲究辨证。中医最精髓的思想就是“辨证施治”,讲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春季养肝饮食也应如此。如果一个人春季常常生气,情志不畅,就可能引发“肝火上炎”,出现胸闷、心烦、头晕等症状。这类人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宜,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多喝绿茶等清肝火。
如果出现手脚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症状,则是“肝阴虚”,应多喝养阴的鱼汤、甲鱼汤等滋补肝阴。如果是“肝血虚”,则会出现面目萎黄、指甲色浅淡、视力减退等症状。这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差或失血过多所导致,影响肝所主的目、筋、指甲的功能。在饮食上要避免过于油腻,应少量多餐,多进食桂圆、红枣、猪肝等食物。
春季养肝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注重饮食调理,同时讲究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肝脏,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