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过别人自己才安全
不久前,我随一个教育工作者代表团造访了彼岸的美国,特别参观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幼儿园,这次参观的经历让我感慨良多。
回想起在国内的一次经历,我参加了一次省会城市的幼儿教师讲课比赛,发现许多教师在向孩子们介绍名人时,总是拿出名人的著作,奉若神明地告诫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将来读懂这些书,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在美国加州的这所幼儿园里,我见证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一堂幼儿写作课上,我们旁听了约瑟夫珍妮女士的教学。她面对着一群五、六岁的活泼好动的美国儿童,指着身后的书橱里的名家经典著作对孩子们说,这些书是由许多伟大人物写的,曾激励过许多人。她鼓励孩子们也像那些伟人一样写自己的书。孩子们在珍妮小姐的指导下,有的涂鸦式地写几句,有的画几张画,有的写两排阿拉伯数字。珍妮把孩子们的“大作”装帧好,并缀上一个“著”字,郑重地摆放在那些著名人物的著作旁边,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书与名人著作并列,神采奕奕,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伟人。
在随后的讲评中,珍妮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最棒的,即使是当今的布什、克林顿总统在小时候也没有写过这样的书。她赞扬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比林肯、爱迪生小时候的信更有文采。这堂生动的写作课让我深刻思考了美国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自信心的树立。珍妮女士告诉我们,幼儿健康的心理保育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她授课的基本出发点。
在这所幼儿园里,与那群美国儿童聊天时,我发现他们长大了多想做律师、议员、电视主持人或电影明星等职业。许多孩子甚至表示想成为美国总统。他们的父母也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一位名叫戴维斯的父母说:“我们并不清楚孩子长大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我们希望他们永远是最棒的。”他们谈到过多的保护和包办会导致孩子缺乏个性和独立人格。
这些教师和父母的谈话反映了美国人性格中的一个特点雄心勃勃和争强好胜。这种性格的形成源于美国社会。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往往明白只有胜过别人才能获得认可和尊重。他们从小就明白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取得好成绩、超越同伴才能获得父母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是为了竞争而竞争或为了出人头地而出人头地。相反地,他们内心深处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争取才能收获幸福和成功。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思维中。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不同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功利化而忽视了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人格让他们在竞争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