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哪些常见的原因
心律失常的致命风险及其防治策略
在生命的律动中,有一种无形的威胁时刻潜伏在我们的心脏内,那就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具有潜在的致命风险。***将深入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及其防治策略。
一、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心律失常,有的轻微如常见的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对人体影响不大,无需特殊处理。严重的如室速、室颤和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等,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威胁。其中,室速和室颤占心脏性猝死原因的很大一部分。它们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心室心肌的自律性升高或折返运动有关。其中,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是最主要的细胞电生理机制。
引起室速、室颤的常见疾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塞等。慢性心衰、心肌疾病、心脏过大以及遗传性疾病等也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至于缓慢心律失常,其常见病因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严重的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得相对清楚,常见病因是老年人退行性传导系统疾病等。
二、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策略
对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防治,重点在于积极防治其基础心脏疾病。特别是室速和室颤的预防更为重要。一旦室颤发生,需要立即体外电除颤。对于心脏骤停的情况,也要按照常规的心脏骤停处理流程进行救治。在处理室速时,通常首先用药物复律,如静注氨碘酮或利多卡因等。如果药物效果不佳且伴随血压下降,应考虑电复律。药物防治在防止室速和室颤复发方面占重要地位。由于二者有复发倾向且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防治上需要重视病因治疗和消除诱发因素。不同病因的室速和室颤在防治上有不同的选择。我们也应了解预示室颤危险分层的各项指标,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致命风险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积极预防和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让我们携手共同对抗这一无形的威胁,守护我们的心脏健康。室速/室颤的远期防治是一项复杂且需个体化的任务。对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伴随室速/室颤的患者来说,体内自动除颤器(ICD)是首选的防治措施,其表现优于氨碘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室速/室颤的复发患者,强烈建议植入ICD。而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胺碘酮作为替代方案。
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和室速、室颤方面有着明显的成效。任何具有心性猝死病史或已经出现室速、室颤症状的患者,都适用ICD植入。现代的ICD具有多层治疗功能,包括按需起搏、超速抑制自动复律、低能量电复律以及自动电除颤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在诊断后迅速对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进行干预,将患者从危险边缘拉回安全地带。
除了ICD的应用,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我们也需要关注。症状轻微的患者,通常首先会选择药物治疗,如阿托品、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等。任何器质性的、不可逆的和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都需要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起搏器的类型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或QRS综合波大于0.12~0.14秒的患者,推荐植入双心室或右室双部位起搏器。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其应用已有四十余年的经验,并且植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严重的合并症极少。我们应该积极推广这种技术,让更多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受益。
无论是室速/室颤的防治还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工具和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