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胃病 回避引起不适的食品
俗话说十人九胃,国人的胃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85%。每当人们谈论医疗问题时,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可能会围绕着胃病展开。在农村地区,胃病更是成为医生接诊中三分之一的常见病因。即便是在远离本土的异国他乡,胃病依然是困扰中国移民的常见疾病之一。那么,为什么胃病在中国人中如此普遍呢?我们又该如何养胃,避免胃病的侵扰呢?
深入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胃病其实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人的情绪对于环境反应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恐惧、发怒、担忧等情绪都会以消耗消化道资源为代价来强化其功能。当人处于精神抑郁状态时,消化道供血不足,功能减退,就会表现出胃病的各种症状。很多常见的胃病实际上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据文献记载,约有20%的中国人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如果算上所有胃部不适等症状,其比例可能更高。
在中国,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为紧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人口。随着城市生活中压力的不断增加,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心理关怀与心理治疗的缺失,使得患者更倾向于以身心疾病的方式表达心理需求,这也是中国人胃病更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相对于西医,中医更能够倾听病人的病情,提供心理安慰,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的治疗下更容易得到康复。
对于功能性胃病,胃不能及时排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食物滞留在胃中,严重者称为胃潴留。大约有4%-5%的人存在胃排空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空,胃就无法得到休息和恢复的时间,容易进一步发展为器质性病变。另一方面,滞留的食物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系列胃病症状,如反酸、嗳气、上腹不适、胃痛、呕吐等。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也可能导致胃潴留。例如三餐不规律、过多摄入脂性食物以及食物过烫等。午休时进入睡眠状态后,胃肠功能也会相应减弱,容易产生消化不良。当食物中含有脂肪时,胃排空时间也会显著延长。我们需要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保持三餐规律、避免油腻食物以及食物过烫等。
为了促进胃排空及修复,我们可以尝试分食制,按照不同食品的消化排空时间来安排饮食。先喝水吃汤,再吃水果菜蔬,再吃饭,饭后吃肉。细嚼慢咽也有助于消化。需要注意的是,进食中和进食后都不宜喝水(茶),以免增加胃内容物的体积。
虽然胃病在中国人中较为普遍,但是通过理解其成因并调整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胃病。在面对胃病时,除了寻求医疗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饮食习惯。在胃内的食物逐渐消化排空后,如半小时或一小时左右,你可以适量饮水。这时,水分能够帮助稀释胃内残留物,刺激胃壁的蠕动,有助于胃的排空。
慎重用药,明智之选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胃药大多是抑酸剂或中和剂。若使用不当,它们可能对正常的消化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因为胃酸是消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人体对食物有着天然的辨别能力,能够感知哪些食物有益,哪些有害。苦、恶、臭的食物很可能具有毒性,它们会直接刺激胃粘膜。中药的配方复杂,味道苦涩难闻,难以咽下,这其实是身体在发出警告,提示你的胃无法承受更多负担。尤其在农村,由于中药的使用,胃病更为普遍。
药物治疗需要明确的作用机制和原理。不恰当的药物肯定会加重胃病,因为胃肠道反应是药物副作用中最常见的。常用的非激素类抗炎药(如大多数感冒药)都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远离药物是养胃的关键步骤,包括避免吸烟和饮酒。
抽烟和饮酒都会刺激胃粘膜,对胃造成极大的损害。在药物选择上,必须慎重对待,特别是非处方药。我们必须明白,药物虽然能够暂时缓解某些症状,但长期依赖药物可能掩盖病症的真实情况,甚至导致疾病恶化。对待胃病,我们应注重饮食调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实习编辑:李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