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两种关系
有些人遵循“宁人负我,不愿我负人”的原则生活,他们为了维持一种内在的权力感,往往拒绝接受他人的给予。这些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理想主义者,实则他们更偏向于助人者症候群。
人类关系的起点在于施与受,这一过程同时也开启了我们体验清白与罪疚的旅程。一方带着期待付出,另一方则感受到接受后回报的义务。这种动态的交互在每一段关系中,都铸就了罪疚与清白的交织体验。只有当施与受达到平衡时,双方才能真正感到满足。接受的一方有机会付出,付出的一方也能坦然接受,这是达到满足的必经之路。
谈及接受他人的礼物,我们往往会因为背负回报的义务而感到压力。这种感觉无论我们是否快乐都如影随形。另一方面,当我们无私地付出或付出大于回报时,我们会体验到清白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源于不求回报的纯粹,让我们感到轻松和自由。
为了维持内心的清白感,人们通常会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自我设限。有些人宁愿选择封闭自己,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交流,也不愿接受他人的给予。他们将责任留给自己,避免与外界产生联系,借由不参与来避免玷污自己的清白。这种旁观者的态度往往带来空虚和不满足的感觉。许多人在面对父母或他人的给予时选择拒绝,并将这种态度扩展到其他关系中,最终拒绝世界的美好事物。他们宁愿背负被动和空虚的重担,也不愿接受给予带来的责任和挑战。
第二种是助人者症候群。这些人为了维持所谓的权力感,选择否定自己的需求并过度付出。一旦他们接受了别人的给予,这种权力感就会消失。这些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在拒绝接受他人的给予时,可能只是为了维持自己在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当他们的伴侣拒绝接受他们的付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空虚。这种助人的态度虽然短暂地满足了他们维持清白的愿望,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关系的疏远和内心的空虚。
第三种则是充分交换。这是一种最美好的经验清白的方式,在充分给予和接受后达到满足感的平衡状态。这种施与受的充分经验将滋养关系的发展过程。这意味着无论得到什么,双方都能以平衡的方式回报对方。在这种清白感中,除了施与受双方角色的流动外,交换过程中的等量平衡也至关重要。小额的交换带来的是少许的利益,而大量的施与受则带来丰富和幸福的感受。这种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恩赐,而是我们通过大量回报获得的满足、正义和平静。这种方式最能让我们获得自由,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感到满足和幸福。
(责任编辑:龚艳丽 实习编辑:张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