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当今时代,冰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超市的货架也扩充了一倍,显现出食物丰富的现实。西班牙萨拉戈萨市医院的学者佩德罗曼努埃尔指出:“人们放纵饮食的习惯正在改变饮食的本质,即吃饭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追求快乐。”
从婴儿呱呱坠地,到在母亲怀抱中品尝第一口食物,饥饿感与食物的愉悦感紧密相连。这种愉悦感与母亲的温暖、食物的味道以及触觉的体验交织在一起,永久地镌刻在记忆深处。
近期,科学家们开始了新的,以区分饥饿感和胃口之间的差异。饥饿感是为了确保个体的生存,而胃口则是形容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和满足感的程度。而在寻求快乐的背后,暴食症并未被归类为单纯的饮食疾病,尽管医生们正在竭力阻止其对健康的损害。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寻找控制人们餐桌行为的蛋白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蛋白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刺激食欲,另一类则延缓进食过程并平衡脂肪的储存。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想吃东西时更倾向于选择美味的糕点和糖果而非水果呢?研究表明,当人们真正感到饥饿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咸味食品或乳制品,而在情绪低落时则偏爱甜食。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理学家肯特贝里奇指出:“大脑中的激素机制会被激活,促使人们过量进食。”实验显示,给老鼠注射大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与压力有关)会使老鼠对糖的喜好增加三倍。显然,大脑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削弱人们对诱惑的抵抗力。
心理学家也解释道,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如快餐,会刺激大脑产生让人愉悦的化学物质。比萨饼、饮料、薯片和热狗等食品才会让人垂涎三尺。
报告进一步指出,当快餐和甜点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时,人体的脂肪含量会增加,并逐渐改变激素的平衡,从而改变饥饿和满足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的指引和心理医生的帮助。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和内心的波动,我们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心情的低谷。华夏心理网作为国内权威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十年来已经培养了六万名心理咨询师,并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关注健康,从心开始。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让我们一起走在追求心理健康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