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硬化应做哪些检查?
肝硬化:深入与全面检测
肝硬化,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疾病,源于多种病因,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等的发展。此疾病伴随着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和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最终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那么,面对这样的疾病,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检查以深入了解其状况呢?
一、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会显示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降低。
2. 肝功能实验则呈现出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比例倒置。还包括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下降,转氨酶升高,总胆固醇脂下降等。
3. 病原学检查会揭示HBV-M或HCV-M或HDV-M阳性,意味着肝硬化与肝炎病毒有密切关系。
4. 免疫学检查中,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可能出现异常。
5. 纤维化检查包括PⅢP值、脯氨酰羟化酶(PHO)、单胺氧化酶(MAO)和血清板层素的上升。
6. 对于腹水检查,新近出现腹水或原有腹水迅速增加的患者,应进行腹腔穿刺等详细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 X光检查食道胃底钡剂造影会显示食道胃底静脉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静脉曲张变化。
2. B型超声波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够观察到肝被膜增厚、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等迹象。
3. CT检查则能看到肝脏各叶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结节样改变等。
三、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高。还可以了解静脉曲张的程度并评估其出血的风险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最可靠指标。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胃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四、肝活检检查
肝穿刺活检是确诊肝硬化的最可靠方法。
五、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有重要价值。
肝硬化是一种需要深入检测和理解的疾病。通过以上的检查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状况,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六、门静脉压力测定
通过颈静脉插管,对肝静脉楔入压与游离压进行精准测定,二者之差即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这一数据能够反映门静脉压力水平。在正常状况下,这一数值应小于5mmHg,若大于10mmHg,则提示存在门脉高压症。
鉴别诊断
在深入肝部状况时,我们需要对一些可能的状况进行细致的鉴别诊断,以确保精准治疗:
1.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长期较大量嗜酒史及酒精性肝炎病史,病原学指标呈阴性。病理上,可见广泛脂肪变性及肝细胞内的Mallory氏玻璃样变。
2. 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多有过疫区及血吸虫感染经历,肝炎病毒学指标为阴性。在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肝组织呈特异性血吸虫病性干线型纤维化,汇管区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亦可发现虫卵结节及钙化虫卵。
3. 充血性肝硬化:主要出现在长时间心衰的患者中,特别是因三尖瓣关闭不全及缩窄性心包炎引发的心力衰竭更易导致充血性肝硬化。
4. 其他类型的肝硬化:如阻塞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遗传病及化学药物性肝硬化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鉴别。
还需要与一些引起腹水或腹部胀大的疾病进行鉴别,如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等。对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常有结核病史,伴随腹痛、腹胀、腹水或腹部肿块。钡餐检查发现的肠粘连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的强阳性结果都有助于我们做出准确诊断。对于缩窄性心包炎和肾衰,患者常表现出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腹胀等症状,查体可发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等。而X线、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导管检查则有助于我们明确病情。
在肝硬化的并发症方面,我们需要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肾综合征等进行鉴别。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是有效的确诊手段。在诊断肝性脑病时,详细询问肝病病史、检查肝脾大小、肝功能、血氨、脑电图等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诊断肝肾综合征时,若患者有肝硬化病史,出现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且肾脏无重要病理改变,则有助于我们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