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动手太愁人 家长有哪些正确引导法
宝宝爱打人的背后原因与应对策略
许多家长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自家的孩子怎么脾气如此暴躁,总是喜欢动手打人?了解孩子打人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喜欢打人呢?
一、宝宝为什么会喜欢打人?
1. 当家里来了客人,宝宝可能会因为嫉妒而打人。他们希望母亲和客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一旦感到被冷落,可能就会通过哭闹、摔东西、打人来吸引注意。
2. 在群体交往中,有些宝宝可能会因为想表示友好、引起他人注意或是用肢体语言与他人交流而打人。他们可能只是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
3. 宝宝在9月龄左右时,手的功能会突然发展,他们会发现拍打他人能带来乐趣,就像掌握了新技能一样,乐于使用。如果家长在此时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一行为,可能会导致宝宝养成打人的习惯。
4. 爸爸妈妈在宝宝面前互相拍打调情,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是表达高兴和喜欢的情感的方式。
5. 宝宝在语言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伴随拍打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一个阶段。但如果家长错误引导和强化,就可能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6. 宝宝无意间看到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他们可能会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
7. 家庭环境对宝宝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家长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宝宝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
8. 家长工作繁忙或忽略与宝宝的沟通,可能导致宝宝内心孤独,以打人的行为来宣泄。
9. 环境污染,如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等,也可能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血铅超标引发的打人行为也值得家长关注。
二、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
要深入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孩子打人无非是针对大人、小朋友或是自己。孩子打大人可能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情绪不佳,或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打小朋友可能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误解他人意图或小伙伴没有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打自己则是一种通过自虐达到目的的行为,若不及时正确引导,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如果家长在孩子一打人时就表现得过于紧张,如临大敌,孩子可能会误以为打人可以引来家长的注意,这样只会助长他们的打人行为。同样,家长也不能被孩子的打人行为激怒,反应过激。这些不当的处理方式都会被孩子模仿,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
理解并引导孩子的行为是关键。家长应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引导他们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当孩子挥起拳头,打人时,家长应该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来应对。他们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被接受的,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这种坚定的否定态度需要反复传达,直至孩子真正理解并内化这一价值观。
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家长的眼神和动作同样重要。我们可以紧紧握住孩子的小手,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坚定和关爱。我们的眼神要充满温暖,但也要透露出明确的原则和期待,让孩子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打人都是不对的。
除了直接否定,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真实动机。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许他们打人是因为遇到了挫折,比如不会画画、不会搭积木;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别人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或者感觉自己的“领地”被侵犯了。
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发泄多余的精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孩子的需求,进而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引导,帮助孩子学会用更积极、更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家长既要坚定地表达否定,又要耐心地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和问题,从而成长为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