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有标准
临床表现解读与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概览
典型的临床表现揭示了一种虚弱且进行性加重的状态。部分患者表现隐匿,症状如感冒般,出现发热、寒战、肌痛等。而在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心脏的表现尤为突出,新的杂音出现,原有的心脏状况突然恶化,瓣膜功能受损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因胸膜炎、心包炎或冠状动脉栓塞所致的心肌梗死而就医。
二、心脏以外的表现
除了心脏的直接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栓塞和血管现象。头痛可能是无神经定位体征的栓塞症状之一。脑梗死、局灶性脑炎、脑出血等也可能发生。真菌性动脉瘤、假性脑膜炎等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患者可能遭遇难以区分的脓肿问题,如脾脓肿。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栓塞在初期可能难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尸检时才会被发现。
三、血管现象及其他症状
瘀点、瘀斑、片状出血等血管现象以及其他如Osler结节、Janeway损害、杵状指(趾)等体征也为诊断提供了线索。这些体征的出现标志着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四、诊断检查
诊断过程中,病史采集至关重要。了解患者的发热性质、持续时间以及全身毒血症表现是首要任务。需要患者是否有心力衰竭症状,是否存在中枢性或外周栓塞表现。患者的药物使用习惯、近期是否接受过介入性或牙科手术等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基础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更是诊断的关键。
五、急性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伴随高热和明显的全身毒血症症状,通常是全身严重感染的一部分。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则起病缓慢,初期症状非特异性,如全身不适、疲倦、低热及体重减轻等。患者可能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发热最为常见,病程较长者常有全身疼痛。
六、体格检查要点
在体检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全身感染表现,如发热、面色苍白、体重减轻、乏力以及脾大等。重点检查心脏,注意是否有新的心脏病理性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性质的改变。这些体征的变化为诊断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二)注意心力衰竭的体征及心律变化
在进行全身检查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心力衰蝎的体征以及心律变化。这些变化可能表现为大常表现,是某些疾病的重要线索。
三、全身检查细节
1. 免疫复合物性微血管炎、微栓塞或细菌性栓寒表现的检查。观察是否有颈、胸、口腔、眼结膜出现瘀点的迹象。注意检查指甲下是否有条状出血,杵状指趾,指趾末节腹面、足底、大小鱼际处是否有Osler结和手掌足底无痛性Janeways结的出现。视网膜出血病灶表现Roth点也需要关注。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警惕动脉栓塞的表现,如脑、肾、脾、肺、冠状动脉、肠系膜及肢体动脉栓塞的体征。
(四)辅助检查方法
为了更好地诊断病情,辅助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 实验室检查
(1)血培养:这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为了获取病原微生物的确切信息,应尽快进行血培养。即使患者感觉良好,没有其他体检发现时也应采集血样。在认真准备静脉穿刺部位后,分隔几小时采集3~5个样本。并注意皮肤防止污染。大约90%的心内膜炎病例的病原微生物都是在前两次血培养中被发现的。如果怀疑心内膜炎,应通知化验室采用更为先进的方法进行培养。如果患者在接受抗微生物治疗后再进行血培养,可能会降低阳性率至50%~60%。大约10%的病儿血培养结果为阴性。除了血培养,其他部位如皮肤病变、尿液、滑液、脓肿以及脑膜炎时的脑脊液等也可以进行培养。
(2)一般化验检查: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常规指标,并观察是否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等。
(3)血清免疫学检查:可进行C反应蛋白、γ一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等相关检查,免疫复合物试验阳性率在98%以上。
2. X线检查:胸部X线可能正常,或显示出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等其他表现。例如,来自三尖瓣赘生物的脓毒肺脓肿可能引起多发小片状高密度阴影。
3. 心电图: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并发栓塞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时,心电图会显示特征性改变。在伴有室间隔脓肿或瓣环脓肿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表现。
4. 超声心动图:其重要性仅次于血培养。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探测到赘生物的位置、数量、大小和形态,了解心脏瓣膜损坏的情况以及心脏功能和药物治疗的效果。由于大于1cm的病变和真菌性团块具有栓塞危险性,超声心动图还可以用于预测栓塞性并发症。赘生物的检出率高达60%~80%。但需要注意的是,小于2mm的赘生物可能难以被发现,因此没有检测到赘生物并不能完全排除心内膜炎的可能性。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以选择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五)进一步检查项目
对于怀疑有主动脉瓣周脓肿的情况,计算机化X线断层显像(CT)或螺旋CT以及磁共振显像(MRI)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医学领域:CT与MRI在诊断栓塞性脑梗塞与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关键作用
深邃的医疗科技,如CT和MRI检查,已成为现代医疗诊断的得力助手。它们如同照亮黑暗的明灯,帮助医生们洞察病患的深处,为治疗提供方向。今天,我们将聚焦于这两种检查在诊断栓塞性脑梗塞、脾栓塞、脾脓肿以及其他相关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六)临床指标下的焦点: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当我们谈及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这是一项复杂且需要细致入微的任务。其诊断标准包括主要指标、次要指标以及病理学指标。
主要指标中,血培养阳性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特别是当两次血培养均出现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微生物时。心内膜受累证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是关键,其可以揭示赘生物、心内脓肿等迹象。血管征象如重要动脉栓塞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次要指标中,基础心脏疾病、心脏手术等易感染条件,长时间发热伴贫血,原有心脏杂音加重等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微生物学证据,如血培养阳性则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病理学指标则包括在赘生物或心内脓肿中发现微生物,以及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心内膜炎活动性。
(七)鉴别诊断的挑战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对于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需要与伤寒、结核等疾病相鉴别。对于神经、精神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需与动脉硬化所致的脑血栓、脑出血等疾病进行鉴别。而对于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等症状,还需与心房黏液瘤相鉴别。对于有发热和风湿性心脏病史的患者,需与风湿活动进行鉴别。
CT和MRI检查以及细致的临床指标分析,为医生在诊断栓塞性脑梗塞、脾栓塞、脾脓肿以及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们帮助医生洞察病患的深处,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在医疗科技的照耀下,我们期待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