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艾滋病常存在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随着知识的普及和检测力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令人担忧的是,疾控和医疗部门仅能掌握其中一小部分感染者的情况,大约只有总数的百分之五左右。这导致了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感染者仍处在不可控状态,使得艾滋病在普通人群中传播的风险大大增加。人们一旦有了一次高危行为后,往往会产生对艾滋病毒感染的担忧和恐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正是近年来“恐艾症”人数增多的原因所在。
以往,“恐艾症”主要出现在特定的高危人群中。但现在,这种恐惧的情绪已经扩大到了普通人群。许多人对任何与艾滋病传播途径可能有关的行为感到担忧,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人人自危的程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来一下恐艾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关于传播途径的误区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通过粘膜接触到血液感染的几率相对较低,而由深部扎伤感染HIV的几率更是低于千分之三。尽管一次高危性行为感染的几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HIV不会通过间接接触感染。如果正常人与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接触,只要皮肤没有破损,就不会感染。同样,当正常人与艾滋病感染者接触时,只要艾滋病感染者没有流血伤口,即使正常人皮肤有破损也不会感染。尽管一次无保护的不洁性行为感染几率较低,但仍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中,我们强调在发生不洁性行为时,应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防万一。
二、关于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误区
许多人知道,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艾滋病是无法治愈的。这导致很多人对艾滋病产生恐惧。随着我国免费抗病毒治疗措施的推广,虽然患病人数在增加,但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这说明抗病毒治疗能够大大降低艾滋病的死亡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应该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及其病人。歧视只会加剧他们的行为危险化和举止极端化,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自杀等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关于艾滋病感染早期症状的误区
艾滋病的症状并没有特异性,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感染了HIV。许多“恐艾者”在极度紧张和生物钟被打乱的情况下,会出现各种自觉症状。当他们在网上寻找关于艾滋病感染的知识并进行对照时,会越对照越觉得自己像感染者,从而使症状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实际上,在上述条件下出现的症状对于判断是否急性感染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建议,在发生高危行为后三个月进行检测,如果结果为阴性,就可以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
四、关于艾滋病病毒检测的误区
有些人因为在网上看到HIV是高变异病毒而恐惧自己感染了HIV,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心存疑虑。实际上,无论HIV如何变异,其核心特点是不变的。目前的检测手段可以准确地检测出HIV病毒的存在。“恐艾症”的根源在于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缺乏了解。“恐艾者”除了接受检测外还需要接受心理干预。一方面得益于艾滋病知识的普及让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提高了警惕并主动接受检测这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些人因恐慌而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出现。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防止恐艾症的蔓延。本稿件为湘120健康网独家原创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实习编辑:萧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