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乙肝疫苗的旅行
在青海平安县古城乡中心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县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学生们接种疫苗。站在队伍前排的一个男孩,皱着眉头仔细查看疫苗盒上的小字,当他读到“重组”、“华北制药”等字眼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嘿,石家庄,我知道。”他转身对身后的女孩说,“我爸去过那里打工,那里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
“别瞎说,那是省会,不是首都。”女孩纠正他。
“不管怎样,感觉很远。我爸回来时总是说,坐火车得好几天呢。”男孩笑着说。
他们并不知道,这支看似普通的疫苗,背后却经历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
自从英国医生琴纳在1798年发明可以预防牛痘的疫苗以来,疫苗的开发与制作一直走在科技的前沿。早期的疫苗大多是从被病毒感染的器官、动物组织或鸡胚中提取的。这些含有灭活或未经灭活的病毒的疫苗,在注射入人体后会产生特定的抗体,预防病毒感染。
疫苗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初,尽管科学家开始尝试寻找对抗新病毒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介质,这项工作一度停滞不前。直到60年代,随着对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特征研究的深入,两个研究小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巴鲁克布伦博格和阿尔弗雷德普林斯等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这一重要发现为寻找乙肝疫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此后,萨尔克曼等人成功制成了第一支实验性乙肝疫苗。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采用细胞重组法制备乙肝疫苗的方法。其中,重组酵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现在,国产疫苗已经能够满足国家计划免疫的需求。在这次青海的50万学龄儿童无偿注射乙肝疫苗活动中,使用的是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这种疫苗的生产过程相当复杂,包括克隆基因、细胞培养、表达、纯化、稀释、制苗、佐剂添加、质量检验、分装、灯检、包装、入库、送检等多个环节。
从中华仓鼠卵巢中提取的细胞系,如同啤酒酵母一样,在基因工程制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生物制药的主流载体。它们不仅仅是研究的热门话题,更是医学界的一股力量。它们就像小小的工厂,能够生产出对人体有益的生物药物。这些从CHO细胞中表达出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不同于啤酒酵母表达出的抗原,它们更接近人体蛋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是糖基化蛋白的一种。金坦公司的黄丽华总工程师形象地比喻道:“CHO细胞就像是生物工厂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为我们制造出珍贵的药物。”在美国,有高达70%的在研药物都是通过CHO细胞来表达的。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其在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性。
生产疫苗只是整个流程的一部分。如何确保疫苗安全有效地到达最终用户手中,同样至关重要。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对温度的要求极为严格。在生产、保存、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保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这种环环相扣的流程被形象地称为“冷链”。一旦温度失控,疫苗就会失去活性,无法起到保护作用。
计划免疫专家刁连东指出,“冷链建设是制约中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的关键因素。”乙肝疫苗对温度的敏感度高居第四位,仅次于口服疫苗等少数几种疫苗。一旦冻结,疫苗就会完全失效。在中国,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冰箱并不普及,这给冷链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一些地区成功地建立了完善的冷链系统,使得乙肝疫苗能够安全地运输到每一个需要它的地方。
在青海省古城乡卫生院,疫苗接种室里的两台大冰箱或许是这家简陋乡村医院中最昂贵的电器。这些冰箱里的疫苗将通过冷链系统被送往每一个需要它们的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繁华到偏远,这些疫苗将穿越山川河流,到达每一个孩子的身边。那是他们的保护伞,能够为他们筑起一道抵抗乙肝病毒的屏障。
在青海省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男孩接受了乙肝疫苗接种。当针头扎进他的左胳膊时,他大声叫了出来。但很快,他意识到其实并不疼,于是对身后的女孩扮了个鬼脸。这样的场景在每个接种点都在上演。而这些疫苗,正是通过完善的冷链系统安全地运送到了这里。它们将被分散到更小的单位,构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将这片广袤的土地隔绝在乙肝病毒的威胁之外。
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中国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冷链系统,为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一旦完成,它将为中国的孩子们带来更好的保护,让他们远离疾病的威胁。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