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胃炎一知半解?科普贴释疑
慢性胃炎:揭示常见病因与症状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发病率极高。它由于多种病因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让我们深入了解其症状、病因以及两种主要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症状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和饱胀感。这种症状在饭后尤为明显,而空腹时则相对舒适。患者可能会觉得即使进食量不多,也会感到过饱而不适。还可能出现其他一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胃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应警惕慢性胃炎的可能性。
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
1. 胃黏膜损伤因子:如长期进食粗糙刺激性食物、酗酒、过热饮食等。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接受放射治疗、心衰、门脉高压、尿毒症、氮质血症等也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细菌是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通过口感染,附着在胃黏膜上,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NH3,从而中和胃酸,阻止H+向胃腔弥散。
3. 免疫机制: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的产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
4.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黏膜耐受性下降。
5. 十二指肠肠液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从而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充血、呈片状发红、边缘模糊,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胃黏膜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易出血,可有小的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固有腺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其诊断主要依赖胃镜发现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慢性胃炎可能是胃溃疡的发病因素之一。当胃黏膜屏障被破坏时,可能会导致胃腔内的氢离子反弥散到胃黏膜内,损害胃黏膜细胞,从而形成溃疡。
揭示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旨在提高大家对这一常见病的认识,从而实现早期预防和治疗,保障胃部健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让人忧虑,但它却是一种需要我们关注和细心照顾的常见病。当我们深入其内镜下表现时,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诸多信息。
在内镜下,这种胃炎的胃黏膜色泽显得与众不同,可能会呈现出淡红色、灰色甚至灰白色的色彩变化,这些颜色的变化可能是弥漫性的,也可能集中在某一局部区域。这种色彩的变化并不是唯一的表现,黏膜的质地也会发生变化,如黏膜变薄、皱襞变细,甚至是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与此黏膜表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细小的颗粒或较大的结节,这些都是黏膜上皮增生或肠化的迹象。而在严重的情况下,黏膜可能会出现糜烂或容易出血的状况,黏液分泌也可能减少或完全消失。
除了上述的内镜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征也不可忽视。这种胃炎的病理表现为黏膜层腺体萎缩、纤维化、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具体来说,胃黏膜固有腺体(包括胃底腺和幽门腺)的数量会减少,而纤维组织、黏膜肌和淋巴细胞则会增生。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在提示我们,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胃部疾病。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定期做胃镜复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病情的不同,复查的频率也会有所不同。一般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每3年需要复查一次。如果伴有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需要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伴有中度不典型增生,需要每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应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