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宠”坏了你的胃
食物经过牙齿咀嚼和唾液润湿后,化作食糜进入胃部,这种磨擦对胃黏膜而言其实是一件好事。胃黏膜表面具备一层丰厚的粘液,而且其表面细胞每三天便更新一批,因此无需担心会被擦伤或磨薄。相反,正常的饮食能够调动胃部各种细胞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胃黏膜的恢复。
对于胃部疾病,过度的保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让胃减负并不利于胃的健康,动与不动的关系非常辩证,凡事都要适度,过度则会走向反面。
各地区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各不相同,四川、湖南地区的人们每顿喜欢辣食,但并未导致胃病发病率高于苏浙地区。这是因为胃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过分限制饮食,追求所谓的养胃,只会使生活变得无滋无味,甚至导致体质减弱。
胃的粘膜上含有十多种细胞,它们各司其职,协调完成胃的各种功能。其中,胃泌素细胞(G细胞)是胃内的关键角色。这种细胞存在于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内,负责产生一种名为胃泌素的胃粘膜营养素。胃泌素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强胃的消化功能;二是营养胃粘膜,使其更加坚固不易被破坏。当胃酸分泌过度时,G细胞能够自动感知并停止分泌,展现出了其神奇的自动调控功能。
食物的刺激对胃窦部粘膜至关重要,空腹时胃泌素含量较低,而进餐后由于食物的刺激,G细胞开始大量分泌胃泌素。这一分泌量会因食物的种类和量的不同而自动调节。例如,食用米饭和面食时,胃泌素分泌较少;而摄入一顿丰盛的饮食后,因为蛋白质较难消化,G细胞会分泌更多的胃泌素来加强消化。
养胃并不需要长期减负。食物进入胃内化为食糜,其磨擦对胃黏膜是有益的。相反,正常的饮食可以调动胃部细胞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慢性胃炎的恢复。G细胞所分泌的胃泌素可能不比任何助消化药或胃粘膜保护剂的效果差。实际上,人工合成的胃泌素药物被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
对于胃病患者,饮食调整是关键。在疾病急性期,可能需要暂时减轻胃的负担,采取少食多餐、半流质和易消化饮食的方式。但当疾病治愈或处于稳定期时,长期减负并不利于胃的健康。特别是对于儿童慢性胃炎患者,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和多样化是最重要的,不必过分限制食物品种和烹调方式。
饮食是一种乐趣,过分限制会造成生活无滋无味,甚至导致体质减弱。各地区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各不相同,但无论何种饮食,只要保证新鲜、清洁和多样化,都是健康的。烹调方式不必都求酥烂,丰富多样的饮食更能引起食欲,也可为消化器官的发育提供锻炼机会。
关于如何饮食养生,各医师可能有不同的经验谈,但共同的观点是:胃需要用,而不是宠坏。过分的禁忌并不利于胃的健康,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才是保持胃部健康的关键。(实习编辑:陈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