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控制大小便会致心理障碍?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大约刚进入幼儿园的前两个月,许多家长会发现他们的宝贝在大小便控制上出现了问题。有时一天甚至会有四次尿湿裤子,更糟糕的是,大便也会不自主地拉到裤子上。家长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往往感到十分困扰和无助,焦虑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明明之前已经改正了,为何现在又出现了?”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是自身的工作出现了问题,还是孩子的生理发育存在其他的原因?
晶晶是一个三岁的孩子,每当她尿裤子时,她都会哭泣。老师告诉我,晶晶一尿裤子就会大哭,而且哭得很久。我曾询问是否可以提醒她去上厕所,老师回应说:“你刚刚问她时,她一转脸就尿了,似乎已经习惯了。”我开始思考,是否因为过于频繁的提醒,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丹丹是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她几乎每天都会尿湿裤子,更令人惊讶的是,她还会在裤子里拉大便。尽管老师会带她去厕所,告诉她应该在哪里排泄,但她还是会拉到裤子里。持续了一个月后,我开始询问家长和孩子本人。孩子的父亲提到曾因为这个问题多次责备甚至惩罚过她,但问题依然存在。进入幼儿园后,这个问题又再度出现。持续两个月后,不再出现尿裤子和拉裤子的情况了。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观察到有八成刚入学的孩子会在最初两个月内出现类似的状况。老师们分析认为:家长们对孩子的大小便问题过于紧张、严厉,导致孩子在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时,因为放松而失去了之前的控制。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特别是头两年,他们处于一个频繁的排便阶段。大约五年的时间里,他们才能真正完全地掌握大小便的控制。这样的长时间段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正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所述,处理不好这一阶段可能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尽管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但我观察到因为父母处理不当导致孩子在这一阶段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九成以上。
在幼儿园里,许多孩子在面临排便需求时会表现出恐慌和不安。他们害怕被责备、担心弄脏环境或给大人带来麻烦。有的孩子甚至不敢喝水或在没有看到厕所的情况下就没有安全感。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的频繁干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其他一系列问题。
以一个五岁的孩子为例,林林在某天回家的路上突然扭动身体并表现出想要上厕所的迹象。然而在被妈妈询问后她否认了需求并在不久之后尿湿了裤子。林林的妈妈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并对此表示困惑。实际上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的恐惧、羞愧、紧张和自卑等复杂的情绪体验。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需要意识到孩子的生理发展阶段以及他们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在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之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需求而不是过早地以社会标准来要求他们。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种更为合适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大小便问题在孩子的生理发展成熟后再对其进行适当的训练以满足社会要求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他们适应社会的规范。这些儿童成长领域的专家提出的观念,有两点值得我们认真采纳。他们观察到儿童对待大便的态度与成人截然不同,孩子们对自己的排便过程充满自豪,从中获得乐趣。我们应该避免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控制排便,而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学会这个过程。儿童早期的这种特性反应,其实正是他们自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尊重并引导,而非压制。
无论采取何种训练方式,核心原则在于培养儿童的自发意识,而非强迫。美国的儿科专家丁贝里布塞尔顿博士的经验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指导了上千名儿童进行排便训练,遵循这一原则,竟然有高达80%的儿童在平均年龄仅二十八个月时便成功控制了便溺。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他的案例中,即便到了五岁仍然尿床的儿童仅占极小比例仅有1.5%。与此相比,某些国家在十八岁时仍有高达15%的尿床率。这鲜明地展示了耐心与正确引导的力量。
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的孩子都有成为大人的渴望,他们天生就有处理大小便的潜能和趋向。如果我们过于急躁地要求他们完成这个过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让我们以耐心和理解来陪伴孩子们完成这个成长过程吧。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要求,更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我们作为成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对孩子们未来成长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