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或是高血压在作祟 瘦人也要警惕高血压
高血压的警钟:从头痛开始
高血压,这个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的疾病,其早期症状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头痛,这个看似平常的症状,有时却可能是高血压的警示信号。
卫生部心内科主任指出,高血压患者的头痛与年龄、高血压的发展阶段及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高血压早期,尤其是血压波动在130~140/85~90mmHg的患者中,头痛多局限于一侧或两侧的前头部及后头部,这种情况往往由患者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或受到强烈刺激引起。这种头痛在患者服用降压药后,随着血压降至正常,头痛便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随着血压的进一步升高,头痛的症状也会有所变化。对于血压波动于140~160/90~100mmHg的中老年人,头痛可从颈枕部扩散至前头部、眼眶及太阳穴,多为搏动性痛,常较剧烈。而当血压波动在160~190/95~120mmHg之间时,头痛常伴头晕、头沉重、脑鸣等,这时患者常伴有其他病症,如心脏病、冠状动脉病变、高脂血症等。一旦血压突然上升,出现意识模糊、全身乏力、头痛剧烈、呕吐等症状时,可能是脑中风的警讯,需立即就医。
专家提醒我们,季节更替时的天气变化无常,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会随之波动,从而导致头痛的出现。睡眠不足也可能引起精神紧张,导致紧张性头痛。高血压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到医院查明病因,不要单纯依靠去痛片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我们不应仅仅关注超重对身体的影响,体重过轻同样危险。据了解,我国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存在体重过低的问题。体重过低不仅影响身体与智力发育、体力,还与免疫力低下、骨质疏松、贫血等疾病有关。过度减肥或过度消瘦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比体重正常的人群要高,死亡率也远远高于体重正常的人群。“消瘦人群也要警惕高血压”。
而关于肥胖问题,专家的观点是:许多中国人不在意已经发生的肥胖,认为胖是福气;另一些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则过于追求瘦身,不知道过于消瘦同样有害健康。实际上,如果过度减肥导致体重过低,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还容易导致疾病缠身。流行病学分析的数据显示,过于消瘦的人群患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较高。
至于日常生活中关于肥胖的错误认识,也需要我们加以澄清。吃高油脂的食物是否一定会导致发胖?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一定是导致肥胖的元凶吗?专家表示,实际上,缺乏运动比吃得多更易发胖。我们应该注重平衡饮食与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血压的早期症状如头痛等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李可基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杰出代表,对于肥胖问题有着深入的见解。他提出,油脂摄入过多确实与体重增加有关,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运动量的减少在肥胖问题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李教授表示,尽管油脂的热量较高,易导致发胖的理论存在,但现实研究告诉我们,人们的活动量是对体重影响更为关键的因素。在有足够的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摄入较多的脂肪也不一定意味着体重会增加。
他还指出,单一因素一般不会导致肥胖。以日本相扑选手为例,他们的饮食习惯可能是一个因素,但极端情况下才可能引发肥胖。对于某些食物或饮料被称为“垃圾”,李教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食物热量高,且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高。这些成分的过量摄入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所谓的“不健康食品”,只是人们没有科学、恰当地摄入。
关于每天应有的活动量,李教授建议,按照日本人的建议,每天应步行达到八千到一万步;按照欧美人的研究,每天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应累计60分钟以上。对于中国人,虽然相关研究较少,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保持更多的体力活动,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结肠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根据《保持健康体重知识要点》,成年人每天的活动可以分为工作和休闲两部分。工作、出行和家务应占据一部分活动量,另一部分则是体育运动。每次活动应达到相当于中速步行1000步以上的活动量,每周累计应达到约20000步。体质较好的人可以根据能量消耗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骑车、跑步、游戏、打球等都可以转换为相当于走1000步的时间。建议每天累计各种活动达到相当于6000步的活动量,每周相当于4万步。
面对我国近三分之一成人超重或肥胖的现状,公共卫生专家表示担忧。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这不仅影响心血管健康,还与糖尿病、某些肿瘤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自己的体重指数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处于健康范围。体重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健康,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保持合理的饮食和足够的运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健康之道。关于体重指数与健康的微妙关系
体重,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却隐藏着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秘密。当体重指数(BMI)处于18.5至23.9之间时,代表你的身体处于理想的健康状态。低于18.5,你可能需要关注自己的饮食,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而处在24至27.9之间,意味着你的体重有些偏高,需要关注自己的饮食与运动;若BMI大于或等于28,那么你可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了。无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你的寿命产生影响。
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血压的“节节高升”呢?
过量饮酒被观察研究与血压升高紧密相关。男子每天饮酒超过3至5杯,女子超过2至3杯,其血压危险会明显增加。适量饮酒(每天1至2杯)的血压却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酒精的类型和长期饮酒的习惯都会影响血压。减少饮酒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中国和日本的研究中,也证实了饮酒量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除了饮酒,盐也被公认为高血压的“秘密杀手”。盐不仅会使血压升高,还会破坏血管内壁,损害内皮细胞。我们应逐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如生吃蔬菜或水煮蔬菜,并在用餐时适量加盐。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在高血压治疗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提高降压药物疗效的关键。除了已经提及的饮酒和盐的摄入,还有其他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影响血压,如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
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吸烟不仅与心肌梗死、中风密切相关,而且其危险度百分比在冠心病中高达32%,仅次于高血压。每天吸烟20至30根的人,患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每天吸烟1至5支的人的4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好的措施之一就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限酒是维护健康体重和血压的关键。了解这些与体重和血压相关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我们才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希望你能更深入地了解体重与健康的微妙关系,并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生活环境。高血压防治研究(PATHS)计划聚焦于中等饮酒者群体,这些人群每日饮酒量达到或超过3杯。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评估减少饮酒量对长期血压控制的积极影响,并倡导每天饮用的酒水不超过两杯或饮酒量减少至原先的一半。经过为期六个月的试验,干预组虽然努力减少饮酒量,但与对照组相比,他们的血压仅表现出轻微下降(大约1\~2/0\~0.7mmHg),特别是在有高血压的人群中,降压效果更为微弱。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干预组每天饮酒量降至两杯,但对照组在同期也有所节制,导致两组之间的饮酒量差异维持在大约两杯左右。或许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减少才能达到显著的降压效果。
这一减少幅度似乎对于中度饮酒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也与之前研究中的绝对减少水平相吻合。有两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为期6至18周的研究中,以无酒精饮品替代酒精饮品,显著降低了饮酒量,暗示我们可以通过行为干预达到显著效果。其中一项研究指出,戒酒结合能量限制(平均减重约9.6kg)产生了叠加效应,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高达14mmHg和7mmHg。
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不容忽视。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高达四倍于普通人群,近四分之三的高血压病例与肥胖有直接关联。对于体重正常的人而言,高血压的患病几率约为百分之十五,但对于肥胖人群而言这一数字高达百分之四十。很多高血压患者通过减肥成功降低了体重和血压。现在的生活方式往往使人们长时间久坐、饮食油腻且缺乏运动,这导致腰围逐渐增加并伴随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脂肪肝、高甘油三酯等。无论男女,腰围超过一定标准都暗示着健康风险。家长们应重视儿童肥胖问题,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和缺乏运动造成的代谢紊乱如早发高血压等。通过控制饮食和调整饮食结构以及注意体重,可以有效预防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
除了生活方式因素外,噪音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强噪声暴露会导致血压升高。他们的实验表明噪声水平每增加十分贝,动脉血压升高约1.5毫米汞柱。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噪声水平在交通繁忙时可达80分贝以上,因此建议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们及时佩戴耳塞来避免其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强噪音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人更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噪音对身体的伤害以保护身体健康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