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掏耳朵当心掏出癌症 男子挠完脚再掏耳致耳长白毛
耳朵的隐秘:从霉菌到保养的全方位
前不久,一位年仅27岁的王先生因耳朵内部出现霉菌感染而就医。原来,他的耳朵近期总是感觉闷闷的,仿佛游泳后水未能排出。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他的耳道内竟然长出一圈白毛,堵住了耳道。这一状况竟然与脚气有关,这一切竟源于王先生日常抠完脚又去掏耳朵的习惯。这些白毛正是因脚气引发的霉菌滋生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喜欢使用各种工具如耳勺、发夹或指甲来掏耳朵,甚至有些人形成了无事就掏耳朵的习惯。虽然当时可能会感到舒适,但这种行为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的皮肤,带入细菌引发疾病。耳道的表皮上有一层保护膜,盲目掏耳可能会破坏这层保护膜,让细菌和病毒有机可乘。特别是使用未消毒的掏耳工具,更容易导致感染。
人体外耳道皮肤十分脆弱敏感,与软骨膜紧密相连,皮下组织少且血液循环不佳。掏耳朵时若用力不当,极易造成外耳道损伤,引发炎症和溃烂。严重时,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导致听力受损。频繁掏耳朵会刺激耳道皮肤,容易诱发疾病,虽然大多为良性,但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尽管“耳屎”的名字听起来并不雅,但它对耳朵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外耳道内的分泌物呈弱酸性,味道苦涩并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可以驱走小虫,抑制细菌生长。“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不建议经常抠挖。
如果形成了经常掏耳朵的习惯,不掏就感到难受,可以尝试控制一下频率,或使用硼酸酒精来缓解症状。对于那些腺体分泌旺盛、有“油耳”情况的人,由于“耳屎”生成速度较快,难以自行排出,可能会引起耳痒和堵塞感,这时需要时常清洁耳道。清洁时,可以将棉签浸透温水后轻轻挤干,放入外耳道内朝一个方向旋转,将“耳屎”泡软后随之带出。质硬的“耳屎”则最好请医生取出。
正确的掏耳朵方法是使用棉棒,轻轻将棉签头拽蓬松,以防划伤耳道。然后用其在外耳道轻轻转动,耳朵朝下,“耳屎”便会自行出来。如果是大颗粒的“耳屎”,可以先用温水或专用药水滴进耳朵,过几分钟后再轻轻掏出。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金属或塑料材质的掏耳勺质地坚硬,容易对耳道造成损伤;指甲缝容易藏匿细菌,因此不宜用来掏耳朵。保护耳朵的健康需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避免盲目掏耳,让耳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