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检测手段将肝癌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
癌症的早期发现对于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而言。长期以来,全球专家一直在努力寻找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最近,国际学术杂志《自然材料》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大关注。这篇文章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共同领导的中美科学家团队发表。他们发现了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可以对肝癌进行早期预测诊断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新方法。
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肝癌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这项研究,已经研发出了肝癌诊断试剂盒,并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小批量生产。相比传统的甲胎蛋白检测,这种新的检测手段能将肝癌的早期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
肝癌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癌症,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失去了根治的机会。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徐瑞华和他的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循环肿瘤DNA上。这种DN***段在癌症发生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携带着与原发肿瘤一致的甲基化改变。理论上,通过检测这些甲基化谱,就可以对肿瘤进行诊断。
循环肿瘤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低,每毫升血液中仅有约20纳克,这相当于在一亿分之一的水分子中找到一根针。在这样的微量样本中检测单个碱基的甲基化水平,就像是在机场和火车站的众多人群中寻找特定的犯罪分子,难度极大。
中美科学家团队凭借卓越的技术能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从40多万个候选位点中找到了10个与早期诊断和疗效相关的位点,以及8个与预后相关的位点。这些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能够在实验中对肝癌进行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诊断。这一方法的诊断敏感性高达84.8%,特异性更是达到了93.1%。这意味着利用这种方法,肝癌患者的漏诊率将低于20%,相比传统的甲胎蛋白检测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项研究的进展令人振奋。研究团队成员韦玮透露,基于循环肿瘤DNA甲基化诊断的肝癌试剂盒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在进行机器测试和结果分析。预计下月初即可正式应用。这种新方法简单快速,只需抽取几毫升血液即可完成检测,而且经济实用,适用于大规模肝癌筛查。这无疑为肝癌患者带来了福音,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根治性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