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抗肿瘤药物新视点
靶向治疗:引领抗肿瘤药物新纪元
孙燕教授,身为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一直紧密关注国际抗肿瘤药物的动态。他揭示,当前国际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已达80余种,而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正推动肿瘤内科治疗从传统的姑息性治疗逐步向根治性治疗过渡。
靶向治疗药物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特异性和调节性。这类药物包括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针对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针对癌基因和癌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以及新兴的抗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等。它们的特点在于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具有调节细胞和稳定的作用;其毒性作用谱和临床表现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有着显著的区别。并且,当与常规化疗、放疗联合使用时,它们能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孙燕教授介绍了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临床应用的几种代表性靶向药物:
美罗华,主要用于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它能与cd20特异性结合,抑制b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在针对cd20阳性的淋巴瘤患者中,美罗华的应用有效率达到了43%。当与chop等传统药物结合使用时,有效率更是高达90%以上。而且,它不会引起抑制,只有轻微的生物治疗反应。
赫赛汀,作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主要用于乳腺癌治疗。过去医生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判断主要依据肿块大小和生长部位,但这种方法常有误判。研究发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基因在恶性肿瘤细胞的转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赫赛汀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是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使部分对化疗无效的患者也得到了缓解。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对于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癌,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修复和存活都有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通常与预后不良、转移迅速、生存时间短等相关。egfr抑制剂可能通过促进凋亡、抗血管生成、抗分化增殖和抗细胞迁移等途径实现其抗癌作用。
治疗慢性粒细胞性和胃肠道基质细胞瘤的格列卫,单药使用就能使98%的病人获得临床血液学的缓解,一般在给药后三周内就会出现效果。我国已经完成了格列卫的临床验证。
随着这些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我们看到了抗肿瘤治疗的新希望。靶向药物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