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
自上世纪以来,癌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表明,高达8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相互交织,共同促使了癌症的发生。
自1990年以来,癌症已成为我国城市的首要死因,农村的第二大死因。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癌症病因的认识也日益深入。现代医学指出,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途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其背后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的作用。单纯的遗传因素仅占约5%,而环境因素则是大多数癌症的主要原因,与遗传和后天获得的易感性共同作用于癌症的发生。
职业环境中有许多明确的致癌因素。例如,从事特定工作的工人,如扫烟囱、生产染料、从事石棉生产等,存在特定的癌症风险。这些职业的致癌物浓度远高于普通环境,且职业人群早期接触、累积剂量大,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有效降低职业环境中的致癌物浓度,对于降低职业人群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除了职业环境,生活环境中也隐藏着大量致癌因素。黄曲霉毒素、蓝绿藻毒素等已被医学证实具有致癌作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由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超标,导致当地癌症患者增多,甚至形成了所谓的“癌症村”。
人类已经经历了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型的空气污染阶段,现在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新污染时期。研究表明,室内空气污染与约68%的人体疾病有关。家中炉灶的无烟囱燃烧、新装修房屋的甲醛和氡等污染物质都是重要的致癌因素。洗涤剂中的高氯含量、蔬菜农药残留、环境中的辐射等也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体细胞内的各种癌症抑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存在遗传性缺陷时,个体对癌症的易感性就会增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也备受关注。环境致癌物可以直接作用于DNA分子,导致基因突变,而某些代谢酶的多态性也可能降低机体对致癌物进行生物转化的能力,从而促使癌症的发生。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为了降低癌症的风险,我们需要关注环境中的致癌因素,同时也要注意遗传因素的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综合防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近年来,癌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而在我国也不例外。据可靠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总调整死亡率在持续上升。
回首过去,我国的癌症死亡率经历了显著的变动。在1990年,调整后的癌症总死亡率为94.36/10万,相较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84.58/10万,这一数字上升了惊人的11.56%。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癌症死亡率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最为显著,调整后的死亡率下降幅度高达69%,而食管癌和胃癌也分别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分别为34.62%和21.32%。肺癌的死亡率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调整后的死亡率上升了高达111.85%,肝癌、白血病以及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也有明显的上升,其中肝癌上升了41.17%,白血病上升了30.26%。
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不禁对未来的癌症防治形势感到担忧。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基因,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降低风险。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有害环境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我们防治癌症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场战斗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选择绿色出行、减少塑料使用、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这些都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共同抵御癌症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