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乙肝妈妈“孕”事指导
孕育新生命是上天赋予女性的特殊礼物,每一位女性都渴望成为母亲。对于那些携带乙肝病毒的妈妈们来说,从怀孕前到怀孕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心翼翼,以确保宝宝的健康。
孕前准备阶段:乙肝常识先行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我们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介绍,我国慢性乙肝人数约3000万例,每年因乙肝相关肝病死亡约30万例。乙肝传播有多种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等。孕前科学筛选和早发现非常重要。
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评估自身状况。如果是单纯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性,说明病毒处于稳定状态,这类女性可以怀孕。但如果诊断显示HBV-DNA阳性,或孕妇HBsAg、“乙肝”e抗原阳性,则可能具有传染性,建议治疗转阴后再怀孕。
孕期注意事项:产检与防控并行
进入孕期后,肝脏负担加重,免疫功能不稳定,可能导致孕妇转氨酶升高,病毒量增大。用药治疗可能对胎儿和自身造成伤害。乙肝携带者在怀孕前应重视自身健康,以降低生下健康宝宝的几率。
孕期重点是防控宫内传播。虽然疫苗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但统计显示感染率仅为6%-10%。怀孕期间,孕妇应多补充维生素类,注意休息和放松心情。从28周开始,每隔4周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最大限度地阻断病毒在宫内的传播。
饮食调整:科学营养助力母婴健康
乙肝孕妇在饮食上应以食用菌类食品为主,如木耳、香菇、蘑菇等提高免疫力。应多食用富含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饮酒和吸烟,减少肝脏负担。在配药时,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确认药物对肝脏无害。
产后哺乳问题:重视并了解
调查表明,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约有30%-40%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产后哺乳问题一直是困扰产妇和医务人员的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母乳中乙肝病毒DNA的检出率偏高,增加了人们对母乳喂养可能传播乙肝的担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以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这为许多妈妈带来了哺乳的明确指导。希望每位携带乙肝病毒的妈妈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顺利度过孕期和哺乳期,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这篇指南是由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联合指导,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共同编制的杰作。它坚守循证医学的基石,只采纳那些公认、经过严格临床验证的方案,为医务人员在乙肝治疗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标准。这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不仅是各地医务工作者的行动纲领,更是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走向健康生活的希望灯塔。
关于母婴传播的问题,我们必须强调,乙肝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通过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感染途径威胁到新生儿的健康。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新生儿的健康,我们强烈建议在孩子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这种球蛋白是乙肝病毒的抗体,一旦注入婴儿体内,就能立即中和病毒,起到保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病毒并非通过消化道传播,而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血液。为了证实这一点,有实验表明,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注入黑猩猩的胃内,黑猩猩不会发病。但如果通过破损的牙龈黏膜接触乙肝病毒,结果则会导致黑猩猩感染。这一事实也提醒我们,预防乙肝的关键在于保护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
流行病学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只要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乳喂养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并无差异。这一观点已得到多篇论文的支持。
***由湘120健康网独家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在医疗领域,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每一个决策都承载着希望。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