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人为何不承认被歧视?
困扰患者的社会歧视现象依然严峻。张可指出,要想让公众理解“不歧视艾滋病人是对我们自身最大的保护”这一观念,并非通过一篇文章就能轻易实现。
那么,艾滋病歧视的根源何在?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郭金华博士,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深造期间,曾深入北京、云南、湖北等地进行调研,完成了博士论文《污名:与精神病和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郭博士表明,歧视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排斥。
编辑提问:为何选择将艾滋病与精神病做对比研究?郭金华回应,因为这两种疾病的患者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歧视。人们一提起某人有精神病或艾滋病,往往会立刻产生某种联想,比如认为他们在道德上有问题,仿佛打上了一个耻辱的烙印。
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纯粹的医学问题。郭金华解释,人们赋予艾滋病太多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含义,导致对艾滋病人容易产生“道德审判”。许多病人选择隐瞒病情,因为一旦暴露,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保险等生活的基本保障。
郭金华还提到,即使成年艾滋病人没有暴露身份,也很难对家庭隐瞒病情,特别是已婚人士。他们面临的压力远超过分居或离婚的压力。为了掩盖身份,一些病人甚至选择辞掉正式工作,前往外地打工。
在现实中,郭金华博士遇到过许多这样的病人。他们宁愿放弃当地的免费药物,每个月花费两三千元购买药物,也不愿去疾控中心登记领取药物,担心被熟人发现。虽然国家正在考虑解决这一问题,但现实仍然充满挑战。
在医院中,即使是治疗艾滋病的门诊,也常常挂着皮肤病、性病的牌子,这种“回避”体现了我们的文化对艾滋病的看法。郭金华指出,精神病也存在类似情况。在很多情况下,病人甚至无法正视“精神科”这个标签。
那么,人们了解艾滋病后,歧视是否会消除?郭金华认为过程漫长且复杂。即使人们掌握了知识,从观念、态度到行为的改变仍需要时间。有些人在知道艾滋病如何传染后,仍不敢与艾滋病人握手。
针对一项社会调查的发现67%的人不承认自己存在歧视行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来郭金华指出,不同对象的歧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社会排斥。精神病人和艾滋病人日常遭遇的困境正是这种排斥的体现。
关于文化传统对歧视的影响,郭金华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示众”传统用公开羞辱来惩罚道德过错者至今仍有留存。很多人歧视艾滋病人的行为,其实是在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即“我因认为你在生活上不检点而歧视你,我要与你划清界限”。这无疑会强化歧视现象。目前我们能做的是在制度上预防可能的危害性后果,如通过法律规定保护员工的权益,避免因病被开除的情况。
还有一个值得的现象是,许多艾滋病人并不承认自己受到歧视,但他们分享的具体经历却表明他们确实遭受了歧视并对此有深刻感受。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倾向认为歧视是针对弱者的。很多人不愿承认被歧视,因为他们不想被认定为弱者,觉得这很羞辱。这也导致他们连承认都不敢,更别提去反抗歧视了。
郭金华强调,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深入“正常”与“不正常”的界定方式。只有当社会能够正确看待并接纳各种差异时,才能真正消除歧视现象。编者:现在,我们应如何面对并行动?
郭金华:关于歧视的问题,西方有一种理念,认为躲避或忽视也是一种歧视。在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这种理解并不被普遍接受。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如果我什么都没做,仅仅是避开某人或某群体,怎么就被视为歧视了呢?
为了消除歧视,我们必须打破社会的隔阂与冷漠。如何做到这一点?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增加与受歧视群体的接触,来增进了解。接触多了,人们自然就能明白疾病背后的真相,了解这些群体的真实面貌。当我们真正去了解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为了传播正确的观念和印象,我们可以积极培训高校学生和热心人士,让他们成为志愿者。他们可以向社会广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了解艾滋病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更能推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接纳。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感受到温暖和尊重。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艾滋病,用关爱生命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消除歧视、关爱生命而努力。
(实习编辑:吴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