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心血管病要“三做到” 四个错误须改变
炎炎夏日,是心血管健康面临严峻挑战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群需要格外警惕心血管疾病的侵袭。
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发生变化。专家指出,夏季气温高时,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大增,导致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量相对减少,直接影响心肌供血。高温还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进一步减少心肌供量,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那么,如何在夏季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呢?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心态。夏季往往睡眠质量欠佳,尤其是老年患者。建议晚间避免过晚入睡,早晨也不宜过早起床。中午可以适当休息,以补充睡眠不足。研究表明,每日午睡半小时可使血压及心率曲线出现低谷,发病率显著降低。养成午睡的好习惯对心脑血管患者尤为有益。保持健康、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失控,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动应适量,避免在烈日下行走。夏季运动要适量,不宜过长,尤其要避开早晨的冠心病高发期。当天气闷热、湿度较大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锻炼时间宜选择在黄昏后凉爽的时候。避免从室外回来后长时间对着空调直吹冷风,以防人体血管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心血管意外。
饮食要清淡,保证水分充足摄入。心血管病患者应多吃新鲜蔬菜、豆类、奶类、蛋清等碱性食物,以软化血管。少吃动物脂肪和甜食,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持每天喝奶,补充钙质。在睡前及清晨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补充水分。但应避免暴饮冰水,以免诱发心血管疾病。
了解并远离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误区也至关重要。例如,降压药并非通用,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血脂正常后不能随意停药,因为高血脂是终身性疾病;血压的控制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特定人群需要将血压控制在更低水平。
在夏季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通过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量的运动、清淡的饮食以及深入了解并远离防治误区,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吧!误区:降脂药物的副作用真的那么可怕吗?
在公众对健康的关注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令人担忧,那就是对降脂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忧。许多患者深信降脂药物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即使血脂稍高,他们也宁愿选择避免服药。但真相究竟如何呢?
关于降脂药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这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据研究数据显示,仅有0.5%-2.0%的病例会出现肝脏转氨酶的升高。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比例,而且通常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即当停止服药后,转氨酶水平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药物并非绝对安全,对于特定的个体,可能会出现某些不适反应。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护理同样重要。在寒冷的季节里,特别需要注意保暖防寒。对于老年人而言,适当的运动、劳逸结合是关键。起身时动作不宜过快,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病情。
我们还应该了解,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疾病。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定期的体检等方式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
不要盲目害怕降脂药物的副作用,而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心血管疾病,拥抱健康的生活。希望大家早日摆脱心血管疾病的困扰,身体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