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将愤怒遗传给孩子
在多数中国家庭里,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观念被广大家长所接受并实践。即便在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和赏识教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仍有许多家长坚持使用体罚作为教育手段。美国愤怒管理专家、心理学临床助理教授罗伯特亚伦在其出版的《不愤怒的世界》一书中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快乐、有安全感、能充分发挥潜能的成年人。子女的幸福与福祉,是父母们最深沉的牵挂。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们必须给予指导和管教。当我们谈及“管教”时,很容易将其与严厉的处罚相提并论。许多家长认为,严厉的惩罚是教育子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在诸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谚语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对于有愤怒问题的成年人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并坚持这种偏颇的管教观念,以此来合理化他们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这类父母往往在自身生气的时候,也就是判断力受到干扰的时候处罚孩子,却不一定是在孩子行为最需要纠正的时候。他们并未制定任何有效的管教策略。
曾在某家餐厅,我目睹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表现出吵闹和任性的行为。当她对服务生态度粗鲁时,她的母亲并未及时纠正。后来,小女孩因杯垫上的着色活动遇到挫折而哭叫时,这位母亲终于失去耐心,大声斥责并体罚女儿。类似的场景在充满愤怒的家庭中屡见不鲜,通常不在公众场合发生。
在这种情境下,孩子通常感到无力反抗,内心却充满愤怒。他们不仅无法学到父母希望传授的道理,还可能感到困惑和不解。他们可能会想:我刚刚对服务生态度不好时,妈妈不是还笑吗?为什么我现在因为小事心情不好,她就这么生气?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与父母的反应之间缺乏逻辑联系。
除了深感挫折,孩子还可能产生巨大的愤怒,并产生报复的念头。他们可能会将父母的负面情绪内化,认为自己真的是个坏人,并将部分怒气转向自己,变得郁郁寡欢。他们还可能学会将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形成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萨提亚女士认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家长真正了解孩子,能在关键时期给予适当的关爱时,家庭就可以培养出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
体罚无法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真诚的爱心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理解和关爱为基础来教育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实习编辑:张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