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凝切除胃肠息肉29例临床体会
【摘要】
***旨在分析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通过对29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报告和讨论,观察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的治疗效果。
一、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疾病已成为常见方法。胃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因其潜在癌变风险,一经发现即应切除。***报道了我院采用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的2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方法与资料
1. 临床资料
2002至2003年间,我院收治了29例胃肠息肉患者,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2,年龄跨度从13岁到81岁,平均51岁。息肉分布于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
2. 器械与操作方法
使用Olympus-V型胃肠镜、高频电凝发生器、杵状电凝电极及圈套电凝电极。术前准备包括常规胃肠镜检查、血Rt、PT及心电图检查。找到息肉后,根据不同类型和形态,采用圈套电凝或杵状电凝方法进行切除。
三、结果
29例患者共有息肉42枚,进行了44次切除操作。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3.1%。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四、讨论
消化道息肉的癌变风险使其切除变得必要。高频电凝切除是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常用方法。其安全性与息肉的大小、形状以及操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我院在严格掌握电凝功率和熟练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切除息肉,有效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活检对于息肉与早期癌症的鉴别非常重要。尽管本组病例的活检率有待提高,但内镜下染色和粘膜提起征等方法可协助鉴别诊断。
通过对我院29例胃肠息肉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证明经胃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推荐在严格掌握操作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此项治疗技术,以提高胃肠道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应重视术前活检的重要性,以提高息肉与早期癌症的鉴别诊断水平。在医学文献的海洋中,有一些特别引人注目的篇章,它们为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其中,林三仁与傅贤波两位专家所著的《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1998年面世。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胃肠疾病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第369-370页的内容,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的一些报告中,也涉及到了大肠息肉的治疗。江应平和何正在两位医生报告了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迟发出血的情况,提醒医疗工作者注意术后观察和处理。陈隆典和王金茹两位医生则了在大肠息肉摘除前注射肾上腺素溶液的效果,为大肠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徐富星医生则对内镜诊治消化道息肉的进展进行了深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内镜诊治也在不断发展。这些专业而深入的,为我们理解和处理胃肠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湘120健康网作为的提供者,一直致力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推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其内容,违者必究。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或者希望进行内容合作,欢迎联系湘120健康网或湖南健康网。我们期待与您共同健康问题,为更多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也请注意保持内容的生动、文体丰富,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专业的医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