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往届毕业生成“边缘人”
在每年的招聘盛会上,总有那么一群人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或许已经毕业多年,却依旧在家待业,频繁跳槽,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面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代表的疑问,他们往往有些尴尬和不坦然,被社会称为毕业生招聘会上的“边缘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应届大学生,更广泛的存在于往届毕业生中。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不少非应届毕业生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融入职场。他们在毕业一两年后再次求职时,被职场人士标签为“过期就业者”,约占求职者的二成。这类求职者因经历复杂、压力大,与应届生的竞争显得略显尴尬。
社会给他们冠以了“职场剩男剩女”的称号。例如小夏,面对用人单位的疑问,她不得不模糊解释自己长期未联系工作单位的缘由。还有王琴,法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来到广州寻找工作,但因各种原因陷入尴尬的待业状态。她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经历,反映出往届毕业生在求职群体中的特殊处境。
这些待就业的毕业生,由于长时间的空白期,企业在面试时对他们的经历颇为在意。企业人事主管们担忧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竞争力、自身存在问题等。不少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应届生或具有工作经验的候选人,对“过期就业者”持谨慎态度。
而对于那些频繁跳槽的往届生,企业的疑虑更甚。像小颜和张文这样的毕业生,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工作,让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职业稳定性和专业能力产生质疑。多数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那些能够在工作中持续学习、积累经验而非频繁跳槽的应届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烨对此现象表示关切,她提醒往届毕业生应慎重对待跳槽。她指出,频繁跳槽不仅无法使专业技能和经验得到有效加强,反而可能增加求职难度。初入职场的学生更应注重自我完善,而非通过频繁换工作来换取缺乏系统化的经验。
近年来高校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的档案留校政策,虽然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宽裕的就业时间,但其弊端也逐渐显现。许多毕业生的户口和档案暂存学校,并非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工作,而是他们找到的工作单位无需或无法接收这些资料。很少有人主动到学校办理相关手续,这也为他们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这些毕业生的处境值得我们关注。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企业的疑虑以及自身的困惑,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广东省人才服务中心的马小姐透露,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虽然选择将档案留在学校可以暂时不必为档案迁移而忧虑,但这却可能造成一段时间的档案空白。这不仅可能给日后的求职带来隐患,更可能因社会保险的缺失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毕业生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劳动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失业时间越长的人,其再就业的难度也就越大。对此,广东金融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穆林主任提醒广大应届毕业生们,对于“过期就业”,应尽量避免。她表示,应届生在春季开学后只有短暂的求职黄金期,也就是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毕业生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抓住求职机会,尽早实现就业。对于那些已经错过了黄金求职期的学生,穆林主任建议他们要突破心理障碍,冷静分析求职受挫的原因。如果是因为自身竞争力不足,那么可以考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充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她鼓励毕业生们要有勇气面对挑战,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就业机会。毕竟,就业是每一个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环节。毕业生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届毕业生应该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性,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避免走上“过期就业”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习编辑: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