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焦虑下的“恶毒父母”
上周,广东和浙江两地发生两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两名年龄分别为9岁和3岁的女童遭到亲身父母的掌掴致死。这些悲剧的背后,起因竟然都是父母望女成凤的期望过高。究竟为何这两个家庭,尽管经济条件拮据、文化水平不高,却上演了如此相似的悲惨剧情?为了让孩子出类拔萃,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究竟有多少家庭仍在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为此,记者采访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发现这些悲剧与眼下一些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情绪管理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件回放:
两起悲剧都令人震惊。在广州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一名叫小龙的9岁小学生因为拒绝被父亲拉去补习班上课,竟被父亲当街暴打致死。而在浙江嘉善,另一名叫小诺的女子因女儿无法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对女儿施以暴力,导致其颅内大量出血死亡。
专家分析:
在这些悲剧中,父母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像小龙的父亲,经营着面食店生意,可能觉得生活艰辛,孩子若不好好学怎么对得起他的付出。而小诺独自在浙江抚养三个孩子,家境贫寒,她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指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父母往往会有焦虑情绪。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通过好好学习改变贫穷的命运。他们的焦虑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甚至以打骂的方式发泄。可以说焦虑成就了这些不懂如何正确爱孩子的“恶毒父母”。
值得注意的是,“爱你才打你”这个说辞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支持体罚。不少事业有成的人儿时也曾被棒打,这也使得一些父母认为打骂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普遍认为,“爱你才打你”只是父母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借口。
实际上,打骂孩子不仅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还会影响他们的智商发展。据统计,我国有500万孩子受到父母不良态度的影响。而那些经常挨打或挨骂的孩子智商普遍较低。温和的建议更容易被人接受,而非恶言恶语。家长们应该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以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体罚还会造成孩子心态的扭曲。著名学者薛涌在博客中提到,体罚是建立在大人和孩子之间体力不平等基础上的暴力行为。当你体罚孩子时,你就是在向他们灌输以强凌弱的合理性。这可能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欺负他人,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动手。
相关链接:
父母打孩子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偏差。父母的一时冲动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摒弃打骂的方式,转而采用更加温和、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赞美孩子时也需要有技巧和新意,避免陷入泛泛的赞美之中。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家庭教育的双刃剑:体罚与赞美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常常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尤为关键。传统的体罚教育因其潜在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质疑。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深入体罚的弊端,同时引出赞美的积极影响。
许多孩子因为害怕皮肉之苦而选择说谎。为了逃避一顿打骂,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在他们看来,骗过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未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反而让他们选择了逃避和欺骗。
长期遭受家长体罚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懦弱、自卑。他们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也变得被动。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特别是当众挨打,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容易形成孤独的性格。
有些孩子面对家长的打骂,会产生对立、逆反心理。他们故意捣乱以示反抗,甚至选择离家出走、逃学逃夜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如果家长用暴力对待他们,那么孩子在外面也可能会用暴力对待其他小伙伴,父母成了反面教材。
有些家长在打过孩子后,会感到后悔和心痛,他们可能会去抚摸孩子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补偿。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会使孩子变得喜怒无常,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呢?答案可能就是赞美法。事先告诉孩子,当他们有好的表现时,父母会赞美他们。每天都挑出孩子做对的事情,具体告诉他们做对了什么事情,并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无声的夸奖,如笑容、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也是赞扬的好方法。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赞美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当他们发现父母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父母,这样他们可以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还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家庭教育中的体罚与赞美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体罚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而赞美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尝试用赞美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让他们在赞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