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生命的质量最重要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北岛的这首一字诗仿佛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生活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节点,无法避免与他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光荏苒,尽管社会的人际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个比喻依然贴切。即使我们选择宅在家里,抱着书本或电脑上网、玩游戏,我们也仍然在不断地接收着来自他人的信息。
过去,“关系网”一词或许带有贬义,仿佛人际交往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但在今天,我们深知,人际交往本身便是目的,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个人主义的社会,我们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却愈发强烈。每个人都渴望构建自我、实现自我,我们也渴望与他人的联系,这种欲望在不断地膨胀。
社会学家吉恩-克劳德考夫曼指出,这种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源于我们对一个更加宽广、更易融入的世界的向往。这个世界也充满了不稳定。为了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安全感,我们需要建立多种关系,编织起一张保护网。
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源于我们对多方面的需求和对个性多面性的开发。我们追求实用、多样化的人际关系,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在建立多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更能把握住自己的生活。例如,方芳通过扩展人际关系为她的婚姻生活注入了新鲜空气,她参加心理工作坊,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认识自己。
与父辈相比,我们的交际面更广了,认识的人更多了,但真正的朋友却未必多。我们拥有数以百计的联系人,但其中有多少是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朋友呢?我们与多数朋友的交往频率并不高,虽然嘴上称呼“哥们儿姐们儿”,但心里却不确定这关系是否经得起考验。
朋友多当然是好事,但为什么当我们拥有了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时,仍然会感到孤独呢?也许,仅仅增加交往人数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充实的人际关系。就人际关系而言,质量重于数量。当我们拥有一定的人际网时,应该转而发展更为深厚、高质量的关系。
实用且多样化的人际关系也带来一个问题:当我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在人际网中挑选时,我们能否真正投入其中?心理分析学家米高本尼赛戈指出,虽然互联网让我们能够及时交流,但未必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在这个寻求与自己相似的人的社会中,我们总是试探性地与老朋友交往,担心打扰到对方。这种谨小慎微的心态其实是不自信、不信任他人、害怕受到伤害的表现。
要想在人际网中真正投入并建立起深厚的联系,既需要懂得选择、组织和把握自己的人际网,也需要对他人付出信任。我们应该克服害怕承诺和渴望控制的心态,勇敢地去建立真正的联系,去信任他人,去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这个世界,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网。构建积极有益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亲近那些既能与自己相似又能与自己互补的人。这些人际关系不仅在满足个人需求时展现出巨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为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联系感。
多米尼克皮卡迪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交流的重要性。真正的交流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互动,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得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我。这样的交流能够深化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共鸣和互补,从而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则进一步阐述了有益关系的两个必要条件。“我”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必须能够和谐共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那些与我们有共同价值观和追求的人。双方都愿意为了对方的目标而付出努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基于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关系,双方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离不开慷慨的为人和清醒的头脑。这样的人不仅懂得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知识,更能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他们知道,人际关系中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正是关系的魅力所在,也是促进交流和提高自我认知的关键。他们善于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富有和活力的人际关系。
建立积极有益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那些与我们相似又互补的人,通过深入交流来建立联系,同时保持慷慨的为人和清醒的头脑。这样的关系不仅能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更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实习编辑:梁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