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且难以治愈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症状包括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以及大便或干或稀。其病理特点表现为胃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并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目前,国内外对此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
从痞满辨治角度看,胃脘痞满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其病因有虚实之分,实痞因有邪有滞,虚痞则因无邪无滞而实则本虚标实。治疗过程中需贯穿导滞法,针对不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患者脘痞饱胀、食后嗳腐,可选用大腹子皮、枳实等行气消食药物。如症状表现为胃脘痞满、灼热、口苦吞酸等,则需甘凉养胃,选用黄连、吴萸等药物。
从疼痛论治角度看,“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治疗应止痛为先。针对不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如生浦黄、炒五灵脂等可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益胃养阴、疏肝和胃、健脾益气等药物。
嘈杂是CAG患者的另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脘中饥嘈,或作或止。根据寒热之分,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温中和胃剂选用黄芪建中汤,清热养胃剂选用温胆汤等。
食欲不振是CAG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可选用焦三仙、炒鸡内金等药物消食和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如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等,进行辨证用药。
从胃酸辨治角度看,CAG患者常出现胃酸减少的症状,但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用药。如低酸而见胃阴不足者,可选用生地、沙参等药物;低酸而见痰湿之病人,则可用木瓜补酸,并和胃化湿。
随着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中医临床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胃粘膜相进行辨证和辨病。如胃粘膜相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证属脾胃虚寒,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如胃粘膜萎缩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粘膜变薄,分泌物减少,则属胃阴不足,宜用一贯煎加乌梅、木瓜等药物。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注重个体化的辨证施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胃病深入与精准治疗策略
在胃镜的观测下,胃粘膜呈现了一幅复杂的画面。红白相间的粘膜,小弯侧尤为显著,白色为主,这反映出了一种典型的脾胃湿热状况。与此其他部分的粘膜呈现出充血的状态,分泌物量显著增多,出现散在的均匀糜烂和出血点。这些征象共同指向了慢性胃炎的诊断,其中涵盖了浅表性、糜烂性和萎缩性等类型。针对这种状况,中医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的治疗方案,以调和脾胃,清热利湿。
在某些情况下,胃粘膜的颜色以红色为主,伴随粘膜水肿,甚至出现胆汁反流和胆汁瘀积的状况。这种状况的慢性胃炎,除了浅表性和萎缩性病变之外,还有胆汁反流的症状。这种证属胆热犯胃的情况,需要采用柴芩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以清热利胆,调和胃气。
深入其病理机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况。胃粘膜红白相间,树枝样血管透见,色暗红,粘膜呈颗粒样或结节样增生。胃镜下的表现与病理活检结果常提示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种状况属于胃络瘀阻,需要采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三棱、莪术、路路通、穿甲龙等药物,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依据胃镜和病理活检报告的结果,还要结合患者的舌苔状况进行辨证选药。如果舌苔黄腻,则选择黄连、黄芩、大黄等具有燥湿作用的清热解;若无黄腻舌苔,则可选择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等清热解。考虑到幽门螺旋杆菌(HP)与慢性胃炎的密切关系,对于HP阳性的患者,可以选择敏感药物如大黄、黄连、丹参等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胃病的治疗需要深入其病理机制,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精准治疗。从胃镜下的表现到病理活检结果,再到患者的舌苔状况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都需要全面考虑,以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