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治疗
精神疾病的全面治疗与诊断方法
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当前的方法涵盖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而对于诊断过程,其重要性不亚于治疗,需要我们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来进行。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手段,对于抑郁焦虑等精神性症状,有数十种药物可供选择。这些药物的疗效总体肯定,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重要的是,由于个体差异,同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针对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典的电休克治疗对严重的抑郁发作和兴奋状态有着快速控制症状的效果。近年来,新的物理治疗手段如经颅磁治疗、电针治疗以及传统的针灸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单纯的心理治疗就能有效改善症状,帮助恢复功能。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后,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
在诊断方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刘铁桥教授提出的SSDD诊断步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确认症状是整个诊断过程的起点,包括了解患者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这不仅需要我们从患者家属、朋友、同学、同事那里了解患者的病史,还需要通过医生的专业观察来收集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晤谈,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包括其感受、认知、情绪体验和动机等。我们还要关注患者病史中可能存在的未被反映的症状,如双相障碍患者的躁狂或轻躁狂表现。
治疗精神疾病需要综合多种手段,而诊断则是治疗的基石。只有准确诊断,才能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我们作为精神科医生,应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其提供最恰当的治疗和关怀。针对儿童少年期起病的焦虑障碍患者,尤其是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他们的症状表现往往复杂且容易忽视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如特定的恐惧症。这些患者在面对医生询问时,可能因种种原因不会主动述说自己的全部症状。精神科医生在进行诊断时,第一步便是确认患者的症状,这是诊断的基石。
完成这一步骤后,进入诊断程序的第二个S,即归纳综合征。医生将基于患者展现出的详细症状,按照现代精神病学的诊断分类和标准,如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或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梳理并归纳这些症状,形成临床综合征。如果患者的当前或过去表现符合某种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就可以认定其存在或曾有过某种综合征。
随后,进入诊断程序的第三个步骤,即归纳亚综合征性表现。与综合征相比,亚综合征的病情程度和症状组合较低,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完整图像。这些亚综合征是基于患者现有和过去的症状进行梳理得出的,对于未来的病情发展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将亚综合征纳入诊断步骤,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患者的疾病表现,而且为治疗方案的筹划和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紧接着是诊断程序的第四个步骤做出临床诊断。在这一阶段,医生会在符合症状诊断标准的临床综合征中,确定符合全部诊断标准的疾病单元。对于存在多个符合诊断标准的疾病单元的患者,医生会按照诊断逻辑进行排序,确定哪个是第一诊断,哪个是第二诊断等。
在我的诊断逻辑中,一直受传统教科书观念的影响,偏向于一元化诊断。但随着处理更多复杂、疑难病例,我逐渐倾向于多元诊断的原则。临床诊断的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全面的多元诊断至关重要。在诊断排序上,我会首先考虑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程度以及对其健康的损害程度。我也会评估不同诊断所代表的疾病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
在遵循诊断排序原则的我还会兼顾三方面问题:一是原发的发育障碍与后续的精神障碍并存时,若两者造成的功能损害难分伯仲,则发育性障碍的诊断排序高于其后续的障碍;二是对于某些特定疾病如阿斯伯格综合征伴有强迫症的青少年患者,其基础疾病的诊断排序会高于并发症。这样的诊断逻辑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而且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于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的解读
在医学领域,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是一项复杂且需要细致入微的任务。***将深入诊断的重要性、顺序与步骤,同时关注精神障碍治疗中应遵循的理念和方法。一、关于诊断在精神障碍的诊疗过程中,诊断的排序至关重要。当后续的精神障碍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或对健康造成更大损害时,其诊断排序将高于发育性障碍。例如,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抑郁发作的诊断排序会优先于阿斯伯格综合征。诊断排序还需考虑时间因素,若某种精神障碍的起病时间早于其他后续出现的精神障碍,其诊断排序也应相应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当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并存时,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排序应优先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早期阶段,若伴随抑郁发作,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排序应高于抑郁发作。
在做出符合诊断单元标准的疾病诊断后,诊断过程并未结束。许多患者除了符合诊断标准的疾病或障碍外,还可能有未达到诊断标准的亚综合征表现以及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是患者疾病现象的一部分,可能导致患者的精神痛苦,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这些表现在病历和病程记录中应被关注,并在制定治疗计划时予以考虑。
二、关于诊断的步骤诊断程序可分为五个步骤:症状鉴别、综合征鉴别、亚综合征鉴别、制定治疗计划和鉴别诊断。其中,症状鉴别是基础,若症状鉴别出错,后续的诊断可靠性将难以保证。对于初学者而言,拉清单记录症状、综合征和亚综合征及诊断是必要的,以避免在后续工作中出现遗漏。
三、关于治疗理念与治疗做法近年来,我逐渐认识到,精神科医生若科学、合理地掌握现代精神病学知识,是有可能让患者获得理想疗效的。现有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包括药物、物理、心理、康复治疗等,若运用得当,可互补互助,有助于追求治愈患者的目标。在我个人的临床实践中,遵循DSSS(诊断、综合征、亚综合征和症状)的顺序筹划治疗方案。首先治疗诊断单元内的疾病和障碍,再针对未能列入诊断的综合征和亚综合征进行治疗。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我主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科学合理地组合各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是一项需要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的任务。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遵循科学的诊断步骤和治疗方法,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针对前述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共病强迫症患者,若其表现出亚综合征程度的社交恐惧症症状,那么原先为治疗强迫症所设计的药物方案已经基本覆盖了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无需额外增加治疗。如果治疗计划中并未涵盖亚综合征的治疗,我们必须制定专项的治疗策略。
以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患者为例,若患者同时出现单纯性抽动障碍,这意味着原有的治疗方案需要调整,因为原方案并未包含针对抽动障碍的特定治疗。这时,应增加如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来应对这一症状。对于那些与前述诊断、综合征和亚综合征无关的独立症状或未被现有治疗方案覆盖的孤立症状,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治疗。
以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例,一些严重的症状如早醒和醒后的抑郁性思维反刍可能会引发患者的自杀冲动和行为。当前用于治疗抑郁的药物尚未有一种能快速解决早醒症状,我们可以通过加用一种具有强镇静作用的药物来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从而间接降低自杀风险。许多抑郁发作的患者,尤其是伴随焦虑症状的患者,会出现心悸、肢端非特异性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对于这些症状,给予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能带来显著改善。
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倾向于实用主义的诊断治疗策略。我注重尽快改善病人症状,减轻其主观痛苦,并追求治愈疾病的目标。在遵循不损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我会一些尚未有定论的诊断治疗方法。我深信,“法无禁止即可为”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准则。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更多同行的思考,共同关注那些在教科书之外但有益于患者的治疗空间。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精神障碍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