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过大易成“购物狂”
节日纷纷来袭,欢声笑语充盈着大街小巷,商场内的减价促销活动也吸引了大批时尚男女的目光。在这个购物狂欢的季节里,许多人纷纷掏出钱包,将一件件精美的商品收入囊中。
刚步入职场的小柴,尽管收入不高,但她的购物欲望却异常旺盛。有时候,她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将几千块钱花得一干二净,购买的物品中不乏无用的首饰和衣服。甚至有时候,她会花费数百元购买一支礼物赠予他人。
而在某电视台担任编导的程小姐,虽然收入可观,但因为工作繁忙,很难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当有闲暇时光,她便会迫不及待地逛商场,将价值不菲的衣物带回家。尽管衣橱已经满满当当,但她仍然乐此不疲,认为这是对自己辛勤工作的犒赏。
心理学家却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警告。他们认为,消费并不能消除内心深处的空虚和孤独感,反而像黑洞一样吞噬着人们的财产。这个黑洞不断扩大,可能导致家庭和婚姻出现危机,甚至使身体逐渐陷入疲惫和疾病的困扰。
国外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一套紧张的运作模式。当节假日来临,大脑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原本的模式突然失去对象,导致人们感到不适应。例如,现代都市中的白领在忙碌的工作中很难有闲暇时间,压力巨大,人际关系逐渐淡漠,内心的不安感促使他们做出反常的行为,购物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部美国浪漫爱情片生动地描绘了这种购物成瘾的现象。女主人公瑞贝卡是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每次逛街都会疯狂购买各种衣服、鞋子和很多不实用的东西。虽然她每天的工作是教人如何管理财富,但她自己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甚至刷爆信用卡,债台高筑。她曾经试图戒掉购物瘾,但都以失败告终。
心理学家认为,以下三种人容易购物成瘾:
1. 身处异乡的陈女士每逢佳节都会感到孤独寂寞,于是开始用购物来打发时间。她发现在商场里受到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一丝温暖。但代价是失去辛苦挣来的钱财和买回一堆并不需要的商品。
2. 田女士因婚姻问题长期缺乏性生活,转而通过购物发泄内心的失衡情绪。她用金钱来惩罚丈夫的不理不睬,购物成为了一种无奈而伤心的表达。
购物成瘾背后的家庭因素和自我救赎之路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中,家庭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人在家庭的成长历程中,心理受到创伤,这些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积在内心深处,扭曲了真实的自我。这种心理年龄似乎被定格在创伤发生的时刻,严重影响了自我社会功能,比如爱的能力、成熟的依恋以及情绪的管理。为了逃避这些内在的痛苦,他们倾向于通过购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购物成瘾便成为了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
那么,面对购物成瘾,我们如何自我救赎呢?
在节日的欢聚时刻,除了加强人际沟通和休息,我们也可以主动减少应酬,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在这个安静的时间里,不看电视、不听音乐,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中,感受自己的真实感受。
专家建议,购物成瘾者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过于强烈的购物欲望。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力求保持平常心态,以减轻或消除这种心理疾患。
《人人健康》杂志提醒我们,要警惕透支消费,避免成为“卡奴”。近期,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年轻人因透支信用卡而背负巨额债务的例子屡见不鲜。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小提示,帮助我们抵制购物诱惑:
1. 尝试改变支付方式,采用现金支付,或者只在银联卡里留少量资金,让自己有真实的钱被掏出去的感觉。
2. 购物前制定清单,只购买清单上的物品。如果控制不住购物欲望,可以选择购买价格较低的小物件。
3. 控制购物时间,避免在商场长时间逗留。
4. 尽量少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前进行消极思维暗示,想象自己资金短缺、生活拮据的情景,以起到警示作用。
5. 逛商场时避开特卖场和打折区。如果非去不可,也要事先设定好自己的消费限额。
对于严重的购物成瘾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医学界已经证实类受体拮抗剂对购物成瘾有确切疗效。如果是精神疾病引发的购物成瘾,服用相关药物如抗药可能也有帮助,但用药需十分谨慎。
无论是为了释放压力、消磨时间还是排遣寂寞,消费都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建立可信赖的人际关系,进行适量的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才是关键。让我们共同内心的世界,找回真实的自我。
(实习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