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痴呆有新药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它的危害不仅仅在于患者本身,更在于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幸运的是,浙医二院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和叶玉如院士研究团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刘富友教授发现了新蛋白IL-33的潜力,有望研发出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物。这一突破性成果已经在美国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为老年痴呆患者带来了希望。关于IL-33的研究显示,这种新蛋白具有逆转老年痴呆的潜力,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线曙光。
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照护者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需要长时间照顾患者,处理诸如生活、医疗和经济等问题。他们还要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压力。对照护者进行心理支持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让他们照顾好自己,合理安排生活,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照护技能,接受患者患病的现实并调整对治疗的期望值,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甚至药物治疗。
中国是全球老年痴呆症负担最重的国家,患者人数超过600万,这一庞大的数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教授指出,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非常隐蔽,许多患者在临床前期或轻度认知障碍阶段难以被识别出来。
当大多数患者通过神经心理学方法和脑成像被诊断时,往往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对于这些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能够延缓疾病的进程。治疗通常只能针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缓解,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团队在探索老年痴呆症的血清学特征时发现,患者血清中的sST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这一蛋白是白细胞介素IL-33的诱饵受体,原本负责调节免疫系统的IL-33蛋白功能异常,导致大脑清除淀粉样Aβ蛋白斑块的能力下降。
张宝荣教授进一步解释,大脑的记忆和思考功能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Aβ蛋白斑块在大脑中沉积,这些沉积物就像大脑里的垃圾,会导致神经细胞连接的丧失,最终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和脑组织的丧失。出现记忆减退、幻觉等症状。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团队发现IL-33蛋白能够激活神经小胶质细胞,清除沉积的Aβ蛋白斑块,并阻止新的斑块形成。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叶玉如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浙江大学张宝荣教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刘富友教授合作,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转基因小鼠进行了动物试验。通过注射IL-33蛋白,他们在短短一周内成功逆转了小鼠的记忆力衰退和幻觉等老年痴呆症状。这一重要成果已在权威科学期刊《PNAS》上发表。
关于老年痴呆症是否会遗传的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5%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那些携带了突变基因的个体在生命中会表现出痴呆症状。致病突变基因已被确定,并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1、14、19、21与老年痴呆的发病有关。例如,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早老素1(PS-l)和早老素2(PS-2)基因分别位于14号和1号染色体。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老年痴呆的发生。尽管遗传性老年痴呆仅占所有病例的极少数,但其通常在较年轻时即表现出痴呆综合征。老年痴呆症的主要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视空间技能障碍、运动障碍等。患者还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计算障碍等症状。牙齿几乎全部掉光且不使用假牙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则更高。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这类老年人的痴呆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同龄者。这一风险可能与口腔疾病与痴呆症诱因之一的脑梗塞有关联,同时咀嚼能力低下也可能对脑部刺激不足所致。介绍老年痴呆:会传染吗?
关于老年痴呆是否会传染的问题,大家不必过分忧虑。可以肯定地说,老年痴呆不具有传染性,它并非一种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的疾病。老年痴呆主要是认知和记忆功能的逐渐衰退,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不会将疾病传递给身边的人。
虽然老年痴呆不具有传染性,但其对患者本人造成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会逐渐衰退,可能会记不住身边的人,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甚至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面对老年痴呆这一健康问题,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带其接受治疗。目前,老年痴呆的治疗仍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循序渐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身边人的耐心陪伴和照顾,避免发生意外。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家人和照顾者来说,除了注意患者的饮食起居,还要特别重视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记忆力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我们的关爱和陪伴,对于老年痴呆患者来说,是无比重要的。让我们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