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总成交额高达2684亿,明知有坑,为什么我们还是忍不住买买
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再创新高!
2019年的天猫双十一,以惊人的速度打破了百亿大关,仅仅过去一分钟三十六秒便突破了十亿大关,相较于去年更是加快了整整二十九秒。总成交额高达惊人的两千六百八十四亿,这一数字不禁让人惊叹。相信不少人在昨晚都参与了这场涉及几千亿的“大项目”。
双十一已经从光棍节悄然转变为购物节,成为全民狂欢的日子。虽然这场盛大的购物节已经落下帷幕,但人们的购物热情并未减退,优惠活动仍在继续。我身边的朋友,早上醒来还在下单,妈妈群里也在分享各大电商平台的购物优惠。
每年的双十一成交额都会成为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尽管马云已经提前退休,但他的影响力依旧不减,大家对天猫双十一的热爱和支持丝毫未变。据统计,双十一当天仅是天猫一家就达到了两千六百八十四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更别提其他电商平台了,可见大家的购买力之强大。
随着双十一的结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买买买?心理学给出了四种解释。首先是“多巴胺效应”:购物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和兴奋感,可以说是购物使我们快乐。猪肉价格高涨,生活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双十一的打折活动就像是让我们暂时逃离压力的一种方式。
其次是“损失厌恶”心理:面对双十一的各种优惠和折扣,我们往往抱着“不买吃亏,买到就是赚到”的心态,害怕错过优惠就等于错过了一个亿。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损失厌恶”理论解释了这种心理现象: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对获得的敏感程度,所以面对优惠时总是忍不住要抓住。
第三种心理是从众心理:看到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在买买买,我们也忍不住加入其中。很多国人都有从众心理,跟着大家走总是觉得不会错。
最后是稀缺性冲动:双十一的秒杀商品往往数量有限、价格优惠,很多人抱着“宁可错买,不愿错过”的心态进行冲动性消费。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面对稀缺的物品,我们的焦虑感会被唤醒,从而忍不住想要拥有。
双十一的购物狂欢背后隐藏着多种心理因素。在这个全民参与的“大项目”中,我们不仅享受了购物的快乐,也体验了从众心理和稀缺性冲动带来的消费冲动。面对各种优惠和折扣,我们要学会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购买。商家的促销策略:双十一背后的套路
随着双十一的钟声响起,各大商家纷纷亮出了他们的优惠策略:折扣、代金券、津贴、预付款、平台优惠券、商家优惠券等等,一系列复杂的优惠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你是否曾在想买两件衣服的冲动下,为了使用优惠券而额外加了50元?又是否曾在牛奶的促销中,被“买四箱更优惠”的诱惑所吸引,不知不觉中买了远超计划的数量?
面对这样的购物场景,我们往往难以抵挡商家的促销策略。商家的这些“套路”,虽然可能让我们购买到更实惠的商品,但同时也可能引导我们进行冲动消费,购买超出预算的物品。在双十一这个特殊的购物节日里,商家的这些策略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管双十一已经过去,但回顾我们的购物记录,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因商家促销策略而产生的冲动消费。那些未发货的订单中,有多少是因为商家的“套路”而购买的?当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些消费决策时,也许会意识到一些不必要的购买。
在商家的各种优惠背后,其实隐藏着心理学上的原理。商家通过复杂的优惠策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引导我们进行更多的消费。《为什么我们爱买买买?|疯狂购物背后的心理学》一文提到,人们在购物时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商家的促销策略正是利用了这些心理因素。而《你忍不住买买买,原来都是因为……》一文则深入剖析了这种购物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享受购物乐趣的我们也要警惕商家的促销策略,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冲动消费。在面对商家的各种优惠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出合理的消费决策。湘120健康网提醒您:理性消费,健康生活。***内容,违者必究。如有内容合作需求,请联系湘120健康网或湖南健康网。